2009年12月14日星期一

无话可说

一个马来西亚也好,一个花花公子也好,如果是一个好人,那么怎么时常有阳奉阴违的跟班?
难道我们都忘了词典里还存在着“默许”这个词?

2009年12月4日星期五

10+2为何不是12?

一个马来西亚响彻云霄,可能连圣诞节也会被改名为“一个圣诞”。
到底一个指的是什么?马来西亚独立了52年,难道这52年来都不是一个完整的领土,她和中国一样经历类似百多年前香港、澳门等被割据之痛吗?地球上还有另一个马来西亚吗?
如果一个指的是多元民族团结在一起,那么执政中央的国阵是否同意2009年以前,马来西亚人并不团结?这个问题我们就交给那个KKK去研究,让他又有发表伟论的机会。

如果一个马来西亚的理念能够落实,今天我们看不出为何10+2不能够等于12。对接受华文教育的人士而言,华文和中国文学被定位为+2无疑跟弃婴没有两样。

教人叹为观止的是,根据不同人,+2会有不同的诠释,例如:
1. 马青头头在开始时表示+2不是坏事,这两科不做为申请马国公共服务局奖学金的积分反而更好,因为我们的华裔中五生害怕“华文坏了事”,如今可以考,可以列入文凭里,但是不算积分,我们的未来栋梁正好可以在没有任何压力下报考华文和中国文学。积极一点看待,报考人数可能增加,成绩在没有压力下可能更出色。
2. 还有人表示如果考10科,而华文或中国文学是10科的其中一科,那么华文或中国文学就会被计算在申请奖学金的积分里,如果考12科,就成了+2的不算积分的科目。
3. 当然反对的声音更多。噢,反对什么?那就是反对华文和中国文学被归类为“+2”。

照目前的资料显示,+2 的+ 指的是“额外”,既然是额外,那么华文和中国文学的地位如何,理应不言而喻。简单的说是弃婴,也是多余的,更是可有可无。按照常理来看,额外的通常都不被重视,试问你会珍惜“多余”的东西吗?

更令人提心吊胆的是,额外的东西也包括了“额外开恩而来”的意思。华文和中国文学竟然要别人额外开恩才能够有地位,这符合一个马来西亚的理念吗?华人不是这里的公民吗?难道是二等公民?不对吧,除非是KKK,否则没有一个马来西亚华人会说他是马来西亚的二等公民。既然不是二等公民,为何他们的语文处于三等的地位?不对,我们可没有听过非华裔说华文的地位属于三等;可是是对,因为SPM考试中有必考科,有选考科,又有额外科,按照轻重来分,必考科是一等,选考科是二等,那么额外科不就是三等吗?华文属于+ 的部分,属于三等。如果(又是如果)按照某些人的说法,有时候华文可以变成二等,只要二等的被挤掉,华文就能升级。如此一来,华文不但不是三等的,还是“不三不四”的了。

正当10+2 在热烈讨论中,为何没有人谈谈10+1呢?为何没有人谈不要10,只要8 或9 呢?资料显示马国公共服务局并非完全以10科的成绩来决定谁有资格“中奖”。难道没有人听说过(本来就是事实),有人(包括华裔生)凭9科(不是9+1,或11-1),甚至8个1A + 一个B3而被送往英国读工程的吗?

10+2 为何不是12,因为答案可以是8,9,10,11 或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