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0日星期二

不睡,就为了看TVBS新闻

2009年脚步近了。
无法睡因为要等消息。
要亲自目睹台湾的陈水扁再度被收押的表情!
马来西亚的寰宇电视317不是新闻台,无法实现我的第一时间得知审判结果的愿望。
没关系,幸运的是现在是科技时代,邻国有,不然上网也可以。当然因为速度的关系,上网还是稍微慢了点。我选择前者。

不睡,不是因为想到二十多天以后牛要到了,鼠辈该无法横行,胡作非为,而是心里犹有余悸,惧怕牛是虚的,走了鼠辈,却迎来牛鬼蛇神!
所以不睡,就是要等消息,一旦证实陈水扁被羁押,至少在鼠年最后一个月里,我可以看到比较公正的司法判决。朋友说,傻瓜,台湾发生的政治海啸,关你什么事?



陈水扁真的被羁押,被判收押但不禁见。马来西亚也发生过政治海啸,政坛在八个多月里风起云涌,政治以外的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也常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朋友又说,你是谁,关你什么事?
对,我管得着吗?


2008年12月20日星期六

一个启示

1219

2008年12月19日有何特别的事情?看报纸不就知道了嘛!未必。
也许必须等到20号的晚报或者21号的早报才会在报章上提一提。
这是一件小事,如果只是听听,它仿佛不会带来任何社会价值。。。。。。

马大前任校长控诉高教部狗眼看人低,控诉高教部没有人情味,控诉高教部处事草率,更控诉高教部有性别歧视!

我虽然对拉菲雅在处理一些事物的态度和行动不表赞同(我开始长气了,这句话我说了很多回),可是我认同她对高教部的抨击。凡是在马大进行学术研究的人都会感受到高教部以及以前的教育部(当年教育部还没有一分为二)对马来亚大学是非常刻薄的,简直把马大当作见不得光的私生子。从申请拨款发展到申请款项做研究到申请外国学者到来讲解研究趋势到。。。。。。总之是困难重重,总之是所得到的款项应该是所有马来西亚国立大学之尾。

今天,拉菲雅总算吐一口冤气,教高教部低下腰为她举行隆重的饯别晚宴。

我得到的启示是有些人真的是犯贱,欺善怕恶,不打不骂的话,还不停地说三道四,狡辩一场,嘴巴比XXXX还硬!

突然很奇怪地想起,1219是华教日。。。。。。


-------------------------------------------------------------------------------------------------
星报11月25日的报道:

2008年12月19日星期五

白小是重开、重新启用,还是“搬迁替代品”?

“白小原校”能够继续替当地居民的孩子服务,没有人会不高兴的。不管学校的规模大或者小,只要能够行方便让有心继承中华文化熏陶的人群不为送孩子进入华校而烦恼,只要师资足够,那么白小原校就可以物尽其用了。八年了,想像一所空置的建筑,坐落在华小不足的地带,何其浪费!

八年来,捍卫白小原校的一个目的,根据我的观察,是希望会“增加”一所华小。虽然整个事件的最初发展并非如此,但是白小原本要搬去的地方有了变化,“搬去丽阳镇”也许激发了当时部分居民的抗拒心,进一步演变成要保留白小原校。

我们很清楚要国阵政府“点头允许”增加一所华小是难如上青天,主因就在于马来西亚国家教育政策的最终目标。最近老马的宝贝儿子再度试踏华社地雷,何尝不是调出“单一语文源流”的司马昭之心。因此,白小原校经过拉拉扯扯了八年,经历了两次马来西亚全国大选,终于柳暗花明又一村,找到了这十年来减轻马华民政等国阵成员党头疼的方案----越(跨)州搬迁。要在本州内搬迁有时候并不容易,因为很可能在该州里根本没有适合搬迁条件的微型华小。如果可以越州,那么事情就比较好办。

回头说白小原校,从魏家祥先生的口中,我们知道白小原校如今可以再“拿来用”,其实就是“越(霹雳到雪兰莪)州搬迁”的结果。换言之,整个华社圈子里并没有多一所华小。

那么,从语文角度来看这事件,白小应该是重开、重新启用,还是“搬迁替代品”呢?三个词语的语感会有不同吗?

真的坚持拒绝吗?

12月18号电视电台和19号的中文报章如此报告:

卫生部长廖中莱指出,国家心脏中心的收费结构全由政府制定,因此就算该中心被私营化,也绝对不 能收取超过政府界定的费用。但是,就像马华署理总会长蔡细历所说的,大马过去有太多的例子,政府企业私营化后,收费反而比过往来得较贵的现象。这实则应成 为政府批准工程时的一大警惕。一旦私营化已成定局,少了政府的费用津贴,该中心的治疗收费肯定会相应调高,这绝对是再所难免的现象。

中文报说蔡细历和林冠英反对这项私营化计划,而英文报The Star 也报导了反对声音,一个是蔡细历,另一个是三美也露。

12月19号电视电台和20号的中文报章这样说:

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翁诗杰表示,在马华部长的坚持下,內阁今日(週五,12月19日)决定搁置森那美收购国家心脏中心的计划。 他补充说明,內阁是在两週前(12月5日)接到国家心臟中心私营化的建议,当时全体马华部长都认为须严正看待此问题,因为他们担心国家心脏中心私营化將为病人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决定搁置,国家心脏中心將继续由政府管理及经营,因为国家心脏中心所提供的服务是属於政府的社会责任。

星洲日报也加上一句:据了解马华部长除了在內阁会议上坚持立场,他们也极力游说其他部长反对这项私营化计划。

在同一篇报道中,翁诗杰也强调,在內阁提出有关看法后,马华在这期间不曾召开任何的中委会或会长理事会会议討论,因为这是属於政府部门的各別操作事项。

我不明白为何这件事情两星期前就公布了,但是马华却不可以讨论?卫生部长廖中莱难道不是来自马华吗?既然“马华部长除了在內阁会议上坚持立场,他们也极力游说其他部长反对这项私营化计划”,那么他们不是违背了“政府部门的各別操作事项”的原则吗?

别说内容如何,光是马华头头对处理事情的角度、立场、作为等都让人捉不住头脑!


2008年12月17日星期三

何必举办圆桌会议

所谓“圆桌会议”,是指一种平等、对话的协商会议形式。是一个与会者围圆桌而坐的会议。在举行国际或国内政治谈判时,为避免席次争执、表示参加各方地位平等起见,参加各方围圆桌而坐,或用方桌但仍摆成圆形。(见http://baike.baidu.com/view/38942.htm)的确,从形式来看,这是体现各方平等原则和协商精神的方式。
  据说,这种会议形式来源于英国亚瑟王的传说。公元5世纪,英国国王亚瑟在与他的骑 士们共商国家大事时,大家围坐在一张圆形的桌子周围,国王和骑士们不排位次。往后,如此象征平等地位的会议形式就称为圆桌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这种形式被国际会议广泛采用。直到今天“圆桌会议”已成为平等交流、意见开放的替代名称,甚至国家内部有问题时,领导人就依样画葫芦,采用这种讨论形式来达致协议。
若大家留心观察,上个世纪80年代及之前,华人家庭所用的餐桌往往是以圆形的居多。我相信自从民间有了吃团圆饭的习俗后,圆桌就出现了。一来,顾名思义,圆桌让大家坐时可以“围起来”,一家当然就“团圆”了;二来,无论坐在哪个方向的人都可以较方便拿到菜肴。不过,圆桌虽然圆,华人家庭里还是会预设一个点当作“主人位”。这个重要的主人位是面向大门的,坐的人肯定是一家之主。因此,圆桌在华人家庭里并非是平等的象征。当然这是我讲的,没有证据。
至于用四方形桌子当饭桌的,我没有印象,反而是长方形的桌子倒是越来越流行。长方桌该依西方人用餐习惯而出现的吧?因为他们都“各自为政”,无需夹菜,所以用长方形的桌子既可以省不少的空间,又可以面对面交谈。华人用四方形桌子也许是从搓麻将的时代开始吧。这些有关桌子方面的学问得问问马都未先生。
话题扯到圆桌会议因为今年2008年是国阵政府承诺要决定是否继续采用英语作为教导数理的媒介语的政策的时候了。目前只有华小“正式”采用两种语文(华文和英文)教导数理科,国小和淡小,以及中学和大学都用英语来教数理。华小在这个政策下就比较浪费时间。为了公平起见,政府就举行圆桌会议,表示会很客观地听取各方代表的意见,而各方代表和教育部是平起平坐的,可以放心地畅所欲言。
我这个疑心病重的人,疑心毛病又发作了。马来西亚教育部甚至其他部门真的会公平地、客观地看待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