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原校”能够继续替当地居民的孩子服务,没有人会不高兴的。不管学校的规模大或者小,只要能够行方便让有心继承中华文化熏陶的人群不为送孩子进入华校而烦恼,只要师资足够,那么白小原校就可以物尽其用了。八年了,想像一所空置的建筑,坐落在华小不足的地带,何其浪费!
八年来,捍卫白小原校的一个目的,根据我的观察,是希望会“增加”一所华小。虽然整个事件的最初发展并非如此,但是白小原本要搬去的地方有了变化,“搬去丽阳镇”也许激发了当时部分居民的抗拒心,进一步演变成要保留白小原校。
我们很清楚要国阵政府“点头允许”增加一所华小是难如上青天,主因就在于马来西亚国家教育政策的最终目标。最近老马的宝贝儿子再度试踏华社地雷,何尝不是调出“单一语文源流”的司马昭之心。因此,白小原校经过拉拉扯扯了八年,经历了两次马来西亚全国大选,终于柳暗花明又一村,找到了这十年来减轻马华民政等国阵成员党头疼的方案----越(跨)州搬迁。要在本州内搬迁有时候并不容易,因为很可能在该州里根本没有适合搬迁条件的微型华小。如果可以越州,那么事情就比较好办。
回头说白小原校,从魏家祥先生的口中,我们知道白小原校如今可以再“拿来用”,其实就是“越(霹雳到雪兰莪)州搬迁”的结果。换言之,整个华社圈子里并没有多一所华小。
那么,从语文角度来看这事件,白小应该是重开、重新启用,还是“搬迁替代品”呢?三个词语的语感会有不同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