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圆桌会议”,是指一种平等、对话的协商会议形式。是一个与会者围圆桌而坐的会议。在举行国际或国内政治谈判时,为避免席次争执、表示参加各方地位平等起见,参加各方围圆桌而坐,或用方桌但仍摆成圆形。(见http://baike.baidu.com/view/38942.htm)的确,从形式来看,这是体现各方平等原则和协商精神的方式。
据说,这种会议形式来源于英国亚瑟王的传说。公元5世纪,英国国王亚瑟在与他的骑 士们共商国家大事时,大家围坐在一张圆形的桌子周围,国王和骑士们不排位次。往后,如此象征平等地位的会议形式就称为圆桌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这种形式被国际会议广泛采用。直到今天“圆桌会议”已成为平等交流、意见开放的替代名称,甚至国家内部有问题时,领导人就依样画葫芦,采用这种讨论形式来达致协议。
若大家留心观察,上个世纪80年代及之前,华人家庭所用的餐桌往往是以圆形的居多。我相信自从民间有了吃团圆饭的习俗后,圆桌就出现了。一来,顾名思义,圆桌让大家坐时可以“围起来”,一家当然就“团圆”了;二来,无论坐在哪个方向的人都可以较方便拿到菜肴。不过,圆桌虽然圆,华人家庭里还是会预设一个点当作“主人位”。这个重要的主人位是面向大门的,坐的人肯定是一家之主。因此,圆桌在华人家庭里并非是平等的象征。当然这是我讲的,没有证据。
至于用四方形桌子当饭桌的,我没有印象,反而是长方形的桌子倒是越来越流行。长方桌该依西方人用餐习惯而出现的吧?因为他们都“各自为政”,无需夹菜,所以用长方形的桌子既可以省不少的空间,又可以面对面交谈。华人用四方形桌子也许是从搓麻将的时代开始吧。这些有关桌子方面的学问得问问马都未先生。
话题扯到圆桌会议因为今年2008年是国阵政府承诺要决定是否继续采用英语作为教导数理的媒介语的政策的时候了。目前只有华小“正式”采用两种语文(华文和英文)教导数理科,国小和淡小,以及中学和大学都用英语来教数理。华小在这个政策下就比较浪费时间。为了公平起见,政府就举行圆桌会议,表示会很客观地听取各方代表的意见,而各方代表和教育部是平起平坐的,可以放心地畅所欲言。
我这个疑心病重的人,疑心毛病又发作了。马来西亚教育部甚至其他部门真的会公平地、客观地看待事情吗?
2 条评论:
读到唐老师的园桌会议协商精神,让我想起中国古代的君臣之礼。
话说在汉朝刘邦之前,君与臣见面时不行跪拜之礼。但在刘邦统一中原后为避免众臣相(以前市井朋友)在大殿上粗声粗气,不以君臣之礼相对,反而像以往般兄弟相称。为了树立威望结果从那是开始规定凡进谏者必先跪拜。
到了汉武帝更是罢百家;独尊儒。
美其名要人民学会忠·孝·廉·耻美德,实情是灌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另类潜意识洗脑。务必要求做到人民不敢以下犯上,不敢起义造反!
话说回来。大马曾有过园桌会议协商精神,
在争取独立后,代表华社的陈侦禄在国会与当时的当家东姑(UMNO`MIC)讨论国家大事,立法章规时若不能达致共识,则拍桌离席抗议。
东姑也不得不暂时休会,也不敢私自拍按通过。暂且不管当时是政治考量或战友协议,不过傻仔敢讲陈侦禄当时的身份·立场是“联盟关系”,而不是“老大老二”的关系!不多不少实践园桌会议协商精神!
到了敦拉萨到胡申翁的“亲戚传位”时代,园桌会议协商精神已变质。
在到敦马哈迪的铁婉统治下,就进入了“顺我者昌;逆我者BYE BYE”的时代。
大马要奉行园桌会议协商精神,在傻仔看来还有遥远的路要走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