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中六中文1.2.3

中六一年级从2012年5月开始采用学期制考试方式。马来西亚考试理事会在2008年就开始着手制定这个学期制的推行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检讨课程纲要和更改参考资料。很不幸的是,因为教育部部长人事更迭,一直把学年制和学期制抛来抛去。终于2012年2月初有了结果。根据马来西亚考试理事会,所有科目的参考资料单都在上载到其网站,考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的参考书籍或网上资料来修读。
其他科目我这里不谈,只着重在中文这一科。考生手头上只要有以下资料便行了(其他是通识资料,延伸参考而已,不是指定的!):
第一学期:(I)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从先秦到唐五代的部分)。考生纲要注明是2006年版,因为是简体版。如果你拥有繁体版,那是一样的。选用刘大杰的文学史是为了方便老师。根据我们得到的回馈,郭四海的《中国文学史》太粗糙,里头缺乏原文例子,老师在教导时(指中文编在正课里的学校)往往还是参考刘大杰书上的解释和例子,然后依据郭四海的分析、看法跟学生讨论。因此,我们虽然知道可能“外表上”刘大杰的书会吓坏考生,但是翻阅过整份考生纲要的考生(也包括老师)应该知道分数比重比学年制的轻了许多,换言之,答案不需要细节或很仔细。那么,在准备的时候,考生就轻松了许多
其二,刘大杰的文学史确实很精彩,编写得很严谨,考生在阅读之余,也可以学习文章里的叙述、说明等。其三,把这本书列为指定参考书,肯定不会被马来西亚考试理事会质疑,因为2000年之前STPM就是采用刘大杰的书。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非议马来西亚考试理事会或教育部{目前不知道应该谁需要负责}没有把中文、淡米尔文、英国文学、数学T这四科纳入2012年3月的全国STPM新考试格式说明会里。他们的理由是“要节省, 而这四科的考生人数太少了,是他们”开刀“的对象{但是,当权者却到处派糖果}如果有说明会,老师就会知道该如何准备,那么也就知道不需要完完全全地依赖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此外,因为2008年开始编制课程,参考书籍已经通过了,但是被拖拉着,没有任何指示到底要不要实行学期制,没有任何一方敢联络出版社或出版商做进一步的安排。】
(II)古文选。这些篇章都可以在网上获得。老师跟学生一起收集资料,比较,归纳出合情合理的分析,加上一点的己见,既达到考试要求,也附和学习精神。

以上所说的都是文学部分。那么,语文部分呢?语文部分没有任何指定参考书籍,只有通识资料,老师可以找一找。找不到也不必心急,因为只要跟语文技能有关的书籍都可以拿来阅读,做参考。三个学期的语文部分都只是SPM的延续,但是毕竟“专”而已。

我曾经在马来亚大学语言暨语言学学院汉语语言学系主办的526-527研讨会上说,我们把新考试格式的中六中文或称为学期制中六中文定位在建构中五和大学之间的“桥梁”。我们把她的水平(跟2000年之前的,依据剑桥大学定位的水平)稍微降低

至于第二学期,明天或过几天,我们再聊。

2012年4月19日星期四

爱,量多久才是一生的承诺

最近,认识了一个年轻人,结婚两年,孩子一岁。他一周工作六天,每天早上八点出门,晚上十点回家。一天只吃一顿,如果是两顿,合起来也算一顿。我稍微知道他遇到"in laws"的问题。我稍微明白他不愿太早回家的原因。他坦承太太会埋怨。他坦白告诉我他会跟太太吵。不过,他很爱孩子。他说他尽量不在星期天想工作的事。我明白这个年轻人有压力,虽然他总是露出阳光的笑容。一回,他问我怎样爱上我的老婆。我。。。我说我没想过给爱下定义,当我牵着她的手的时候,你说的那个爱爬上了我的心头。他再问我爱不爱我的老婆。我。。。我说我不敢随便说爱她,因为我每天在量着从认识到今天我做过的事到底能不能等于我曾经许下的承诺,而跟我在一起她是否快乐;加加减减,我觉得还欠她很多。当我反问他的时候,他却严肃地说,我懂了,看到她对家的付出,我能欣赏的话,那我就爱她有多深。听了,我也有所感触,我想,年轻的小伙子啊,不要“能欣赏的话”,而是“要欣赏”,那或许你的压力就会少一点,会爱她多一点。爱,并不简单。

2012年1月6日星期五

终于决定推行STPM新考试格式

教育部终于亮绿灯让新考试格式取代现有的制度。新制度当然会有利弊,不过用了11年的现有模式也应该更改了,不然如何与时并进,符合就读中六学生的学习水平。
终于,我也可以继续谈论中文课程改变之路了。

2011年12月14日星期三

晚宴每桌1000令吉,不涉及筹款,会不会太多了?

即将在12月16日举行的“光辉典范 百年照耀”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筹委会成立晚宴已经进入了倒数阶段,目前反应热烈,预计当局将在当晚筵开80席。这将会是一场简单而严肃的晚宴,节目方面有唱歌表演、华乐表演、小型图片展和陈嘉庚短片播放。另外,工委会编委小组也已经完成了纪念陈嘉庚特刊的编务工作,这本特刊收集了多篇由本地学者撰写,有关陈嘉庚与马来亚的文章。这部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的处女作将在当晚派送给出席者。


为了纪念及推广已故陈嘉庚先生参与社会、奉献社会的伟大精神,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筹委会将于12月16日,晚上七时正假隆雪华堂光前堂举行晚宴庆祝筹委会成立。晚宴工委会透露,准备工作顺利,相信当晚将能把陈嘉庚先生的光辉典范形象反映给观众。

晚宴工委会特别强调,这一场晚宴并非为了筹款而办,因此每一桌席仅收1000令吉,希望大家能鼎力支持,以促成此美事。(摘录自独立新闻在线)

这原本是表扬好事;我只是纳闷,如果陈嘉庚先生在世,他会同意文中所说的“晚宴并非为了筹款而办,因此每一桌席仅收1000令吉”的建议吗?宴会一桌饮食的费用是多少?这1000令吉的餐费部分是否会用来支付当晚活动经费和印刷特刊的费用?如果只是花在饮食,1000令吉未免太多了吧?为何不节约地把钱用在公益上呢?希望工委会可以说明“每一桌席仅收1000令吉”是如何花费的。

2011年12月12日星期一

难道要我也成为一丘之貉吗?

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简称华理会)是个新组织,已经获得注册为正式团体,目前尚处于筹委会管理的阶段。11月到今天,关系到华文发展的突发事件屡屡出现。最“脍炙人口”的是临教风波,当中华小临教跟华文发展有关系。还有中学华文师资问题、提高华文使用率的问题等。有李光耀评述新加坡双语之路言论而后有马来西亚一些华团领袖认为方言不可弃的小争议,然后又有网路上流传有关PMR华文试卷批改问题。凡此种种,华理会该不该适时提出讨论?但是,华理会的名誉顾问是“当朝”两位(马华公会的)副部长,那么华理会要如何评论魏家祥对临教“含有诸多福利的”contract for service发言呢?华理会该不该大义灭亲,炮轰不当的剥削行动呢?

2011年11月29日星期二

笑话

笑话的来源:前首相马哈迪称赞纳吉政府有听取民意,包括在《2011年和平集会法案》课题上聆听人民的心声,显示政府改革决心,因此,“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不会吹到马来西亚。他指出,纳吉政府在处理《2011年和平集会法案》的课题上,证明政府迅速作出调整,并聆听公众的担忧。
==〉这个政府如果真的在聆听,那么我们不会看到今天公布一项文告,明天就否定,后天因为有人反对,接下来就要成立小组检讨,然后修改,之后有。。。。。。这种行为不是俯顺民意的做法,而是不经大脑,没有认真思考,一直做试验,把人民当白老鼠/试验品看待的愚民政策

2011年11月17日星期四

没有问题不等于比有问题好

先消化一则小故事。这个故事是用英文写的:
During a drinking session....trying to get the relationship right...


Two men, one American and an Indian were sitting in a bar and discussing their family problems. Shot after shot. The Indian man said to the American: "We have problem in India. We can't marry the one whom we love. You know my parents are forcing me to get married to this so called homely and domesticated girl from a village whom I haven't even met once. We call this an arranged marriage.
I don't want to marry a woman whom I don't love. I told my parents that openly and now have a hell of a lot of family problems."

The American said: "Talking about love marriages, in America we can marry the one we love.
Let me tell you my story. I married a widow whom I deeply loved and dated her for three years.
After a couple of years, my father fell in love with my step-daughter and married her, so my father became my son-in-law and I became my father's father-in-law. Legally now my daughter is my mother and my wife is my grandmother.
More problems occurred when I had a son. My son is my father's brother and so he is my uncle.
The situation turned worse when my father had a son. Now my father's son, my brother, is my grandson. Ultimately, I have become my own grandfather and I am my own grandson.
And you say you have family problems?"

故事肯定不是要我们解决美国人如何处理他在家庭里的角色。我们可以很快体会到故事要谈的是“专制/约束”和“自主/自由”所带来的问题。犹如中国五千年信史以来推行的帝王制度和美国三百年来奉行的民主体系,孰优孰劣,不是“绝对”可以一刀切割的。廿一世纪没有一个绝对的治国方法因为民心难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