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4日星期六

为何要投给乌合之众?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征战,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灾,老百姓就没法活了。
有一年,齐国大旱,一连3个月没下雨,田地干裂,庄稼全死了,穷人吃完 了树叶吃树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着一个个都要被饿死了。可是富人家里的粮仓堆得满满的,他们照旧吃香的喝辣的。
  有一个富人名叫黔敖,看着穷人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他反而幸灾乐祸。他想拿出点粮食给灾民们 吃,但又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 他想到了一个点子:
黔敖把做好的窝窝头摆在路边,施舍给过往的饥民们。每当过来一个饥民,他便丢过去一个窝窝头,并且傲慢地叫着:“叫花子,来,来,来, 给你吃!”
有时候,过来一群人,黔敖便丢出去好几个窝头让饥民们互相争抢。黔敖在一旁嘲笑地看着他们,十分开心,觉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萨
不久,有一个骨瘦如柴的饥民走过。只见他满头乱蓬蓬的头发,衣衫褴褛,将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 用草绳绑在脚上,他一边用破旧的衣袖遮住面孔,一边摇摇晃晃地迈着步。应该是几天没吃东西了吧,他已经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走起路来有些东倒西歪了。 黔敖看见这个饥民的模样,便特意拿了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着这个饥民大声吆喝着: “喂,过来吃!”饥民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理他。黔熬又叫道:“嗟(如同“喂”的意思),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突然精神振作起来,瞪大双眼看着黔敖说: “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最后那个人饥饿而死。
  黔敖万万没料到,饿得这样摇摇晃晃的饥民竟还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严,顿时满面羞惭,一时说不出 话来。

所有的成语词典都有这么一条“嗟来之食”,而上述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成语的由来。

在我们的道德教育里,施恩莫忘报,望报莫施恩是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帮助别人就应该真心实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抱持“救济就是施恩”如此态度的人更是要不得,此人的行为是羞耻的。同样的,对于释放善意的帮助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嗟来之食”不但是一种侮辱,也是把人的尊严践踏,故事里那位有骨气的饥民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

如今,几场补选下来,国阵发挥的“嗟来之食”的羞耻行为一场比一场令我感到厌恶无比。把这八天来的国阵抛出去的窝窝头数一数,我想, 不必一一列出,早该叫有羞耻心的华人为国阵的作为感到汗颜,而华人更应该大大声地说:“我们不要嗟来之食!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