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7日星期日

只谈教育(四): 统考的水平

今天当哪吉要建造一个马来西亚的时候,他急不及待地访问中国,刻不容缓地要俘虏华人的心,更间接地暗示或威胁华社应该懂得感恩。往往在碰到教育问题时,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即受马来西亚公共服务局接受可以当公务员)也同时被挑起。
温故知新是读书的好习惯,且让我们看看星洲日报2003年8月22日刊登的新闻:

而董总的回应是:

2009年6月6日星期六

只谈教育(三):只有中文报才一再强调的。。。。。。

马来西亚首相访华,6月6日的英文报星报(小开本型)用了约三个全版刊登,重点全围绕在经济和外交领域。反观中文报都大幅度报道马中情、老少情、饮水思源和感恩情。
中国领导人谈饮水思源不外是珍惜前人建构两国来往的桥梁,今天就继续维持这份友谊。
马国领导人谈感恩情,却:
1.搬出母亲坐镇,通过历任驻马大使拜访其母而“刻意”带出华人是重感情,讲感恩的,明示华人应该感激其父当年“勇敢”和中国建立邦交,因此其父的儿子继位时,华人理应懂得感恩回报,往后如有任何小补选或大全选,一定要饮水思源,闭上眼睛投他和他的朋党。
2.不谈马共,只谈中共;否定马共,肯定中共;拒绝统考,接受高考。因此,马国国立大学可以接受有高考资格的中国学生来深造,却拒绝让本地的独中生入校门。

可惜啊,中文报渲染马中情,马来西亚前锋报偏偏指责马共陈平滥杀情!

只谈教育(二):承认中国大学文凭

继顶尖的笑话后,马来西亚又创另一个笑话。
慕容公子曾经在会见7大华团代表后,斩钉截铁地表示:天枰政府不能承认马来西亚独中统考文凭。然而我们都知道中国许多大专院校接受统考文凭为入学资格。简单的逻辑是如果独中不在马来西亚教育政策里,那么为何独中生可以获准考PMR,SPM, STPM呢?国立和私立的主要分别在于行政和学费的问题。假设私立学校可以不顾国家的教育政策来办学,政府教育部门如何发准证、何必要监督他们呢?如果可以不必有准证而办学,那么私立学校何必要教马来西亚文?至于私立大专也何必要教授种族课程和清真教与其他文明之类的课程呢?
最不能忍受的是:独中既然要独立,就不需要政府的资助。这种论调竟然来自一国副揆!如果这种论调站得住脚,那么凡是孩子在独中或其他私立学校读书的家长岂非可以要求减税?到底是谁授权 “政府” 管理国家的? 马国人民自然包括华人,华人中自然也包括把孩子送去独中的家长,难道这些家长都是独立的异议分子吗?何况独中是个特别单位,是在不接受改制的情况下为了保留母语教学而“延伸”下来的,并非突然冒出来的新机构。
假设一国副揆连历史都不敢也不肯正视,如何让华社对他的领导有信心呢?

这是可悲的笑话。

2009年6月1日星期一

只谈教育(一):顶尖奖学金挑起的课题

马国目前的中學制度培养了怎样的人才?学生考了SPM(马来西亚中五毕业资格的公共考试),其A到底能代表什么?打个譬方:

如果马来西亚有先进的高科技设备、服务等等,而人民都具有起码的道德水准,那么商业广场不需要很多人力,大部分操作包括付款都是自己动手----把物品价格扫描、装袋、付款。从市场角度解读的话,这些消费者都具备了使用“先进”知识的条件,他们的教育制度应当把操作电子系统作为学生学习的初级基础,把自动【付款、装袋等】列为基本商业与社交道德标准。也就是说A的值会随着人的生活素质而改变。A是主观的,而这种A是不能比较的,只能在有限的范围里(如自己的国家)运用。有没有客观的A?有,可那得依循一个公认的标准。简单的讲,须有比较。

在马来西亚,现有的中学制度尚不能培养有世界级的市场价值的人才,因为:
1.SPM只属于O水平;Matriculation预科班是马来西亚级的,而STPM又被批判成“累死人、考死人”,已经逐渐变质,也失去原有的价值(因为许多父母把SPM当作进大学的最终资格)和尊重;
2.所学的科目流于知识表层的多,激发思维的少。举个例子,中学的道德教育过于表面化, 从PMR到SPM 学生学的是死的道德观,没有实践的基础。 考过道德教育的学生都知道如何拿A, 为什么拿不到A,或拿E是否代表道德水平低等问题。

马来西亚的教育充斥太多的应试价值,最近因为马国政府海外奖学金风波而闹得连家长都恼羞成怒地说:“读了这么多书,却拿不到奖学金,读来做什么”,“读来做什么”一语道破马来西亚教育十分脆弱的本质。 若以教导英文书信为例,学生学习之后竟然不会举一反三把公函运用到商业书信上。这原本就是失败的教育的证据。单是英文科语文本身,根据英文老师的观察,学生大部分无法掌握正确的书写语法,也学不好发音和交际技能。我本身就收到一封寄来中文系的信,信封写的是:“To: Departure of Chinese, UXM, 4XX00 Selangor”。"系"为何变成departure呢?
再以华文为例,目前中学应用文的教授完全以考试为最终目标。学生都采用“死背”内容的方法,如果略修改一些要求,学生可能措手不及,面对问题而不知所措了。不注意应用文的基本条件是学习应用文的致命伤。应用文是辞简义赅,以书面语为主,除了达到沟通的目的之外,也能让学生多了解词汇的语感和意义层次的高低等用法。
换言之,知识与实践脱钩了。

无论如何,我们别忘了一个重要的中介----老师。教师的素质在教与学的范畴里同样重要。我们应该查一查师训学院的受训学员到底拥有怎样的学历。此外,政府把精英都送出国外,念的都是与人文、语文、教育无关的理工或商业专业。试问,国阵政府愿意花钱栽培精英当老师吗?没有优良的师资,我们如何期望有优秀的学生呢?

2009年5月31日星期日

顶尖的笑话

顶尖大学不顶尖,处理新生录取手法粗糙异常,学生被录取后却又告知“误会一场”,让1300余名学子震惊不已! 去年刚升级成为大马首间“顶尖大学”(Apex University)的理科大学(USM),今年第一次採纳网络招生系统,竟然乌龙百出闹出风波。事因理大在週五(5月29日)公佈录取名单后,隔天(週六,30日)榜单上逾1300个学生的名字却“不翼而飞”。学生在重復登入检查时,意外发现异状后,隨即赶来理大瞭解详情,却被新生报到处负责人通知一切是技术上问题,事实上他们根本是不被录取的!.......

理大副校长阿末苏基里指出,学校电脑系统出差错,才会导致原本已经录取的学生遭到除名;针对此事,他正式向受影响的家长和学生道歉! 他说,根据学校记录,共有22万人申请进入学校深造,但符合资格者有8173人,当中只有3599人被录取。 他补充,理大將会被录取后又遭除名的学生名单,交给大学中心单位去处理;因此,学生们不必担心没有深造的机会。

摘自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16416?tid=1

笑话1:这是理大第一次自行招生,技术上或许出现一些状况;不过,理大既然已经受圈定为顶尖大学,处理事情必须也顶尖。录取学生是不可马虎的,是开不得玩笑的。因此,这APEX 的帽子应该被摘下来。如今,理大必须赶紧处理当前的招生风波,平息家长的愤怒。理大唯一能做的就是“增加名额”,仿效JPA奖学金的亡羊补牢遮眼法

笑话2:顶尖大学要提昇本身的排名,首要条件是公众(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对理大的信心。因此,无论是招生或是管理事务上,绝对不可出现差错。我们看报道:
超过百名的学生和家长,在今日(週日,31日)早上8时开始就聚集在理大新生报到处前向校方理论。据瞭解,受影响学生有超过90%是华裔,这群学生当中,有的是特地从新加坡或其他州属舟车劳顿赶来的,但却没有被校方接待及解释,因而引起强烈的反弹。
在场的家长情绪相当激动。他们向媒体投诉:“理大在週五放榜,2天后(週日,31日)就要学生呈交同意入学的表格,有的人是週日匆匆来到后,才发现自己的名字已经不见了。你说,我们能不气吗? 这是甚么顶尖大学啊,一出事就把问题推諉於电脑,但他们不要忘记,所有电脑的程序都是输入的啊!”
看,家长都比理大顶尖多了。解决方法就是赔偿车马费、情绪波动费、浪费时间的损失、惊吓费和安抚费了。

笑话3:根据报道:家长、学生一人一句不断地向媒体诉苦,但由於適逢假期,所以到了下午2时为止,都不见任何一个校方高层出面澄清,让场面氛围日益火爆
31日得呈报入学同意书,顶尖大学的层层面面的人,尤其行政人员都去了哪儿?大学有喜事----新生(也是未来的顶尖栋梁)诞生了,没有顶尖人物在场欢迎吗?难道因为处于马国学校假期,他们也放假去了?别忘了,理大是顶尖大学,与众不同的大学,怎能跟普通机构一起行事呢?

笑话4:在顶尖大学计划下,理大和其他19所国立大学所不同的是,理大拥有招生与管理自主权,以免受高教部或政治干预。 ---- 这是高教部副部长何国忠先生就事论事所给的部分评论的文字。看了这场“电脑犯错风波”,我能不把顶尖当作笑话看吗?

又:没想到金毛狮王也对顶尖情有独钟,很快速地写出他的感受,我就直接抄在这里,让大家看看他妈的感受!
录自:http://waikitwong.blogspot.com/
身为所谓的“顶尖大学”,意味着需要放眼世界,与其他国家公认的一流大学竞争。本来政策改变是件好事,大家都很期待身为“顶尖大学”的理大是否能改革成功,在东南亚区域里扬眉吐气成为真正数一数二的大学。
这回,什么脸都丢光了。
学校招生处的人竟然还可以厚颜无耻地说:这是电脑出错。我很认同其中一名家长说的:电脑程序还不是人写进去的?一句话就能把责任推给受人控制的机器?还是人脑已经比不上电脑了?抑或是那根本就不是人脑,所以才比不上电脑?
报导也说,受影响的学弟学妹们,超过90%是华裔。
看到这一句,我无法不联想到一直非常“敏感”的种族课题。怎么那么巧,这90%的都是华裔?还是因为这1300学子都是用STPM成绩申请,所以电脑程序“选择性”地影响STPM毕业生,而不是那只有智障水准的matriks?
原来电脑那么厉害,人脑那么糟糕,干脆像《Matrix》那样被电脑操控好了。
他妈的。

不谈政治(十五):我如何看待马来西亚与中国建交35周年

马国首相六月初访华,相信哪吉要走“讨好”华社路线,更希望延续其父1974年马中建交的鸿运,以期在来届全国大选收宣传之效,毕竟308之后,国阵声望跌入谷底,补选处处触礁,教新任首相情何以堪。甚至为了不触霉头,避免游走韩国和中国期间,传出国阵输的音讯,哪吉慎重地、美其名地为了不浪费公帑而弃战“本男滴”补选,把输给掩盖。

可惜啊,马来社会如何看待哪吉访华呢?中国是共产党,中文是共产党的语言文字,马来报章就只好替哪吉圆谎,声称哪吉只为了国家经济而出使中国,哪吉是不会忘记共产党曾经对马来社会做出的伤害的。马来西亚前锋报利用陈平申请回马国一事挑起与共产党对抗的旧恨,一连两周,日日谈个不亦乐乎。甚至当兵的华裔也都请上神台痛骂共产党一番。另一边厢,中文报对这个课题是避重就轻,却大肆报道哪吉的“父承子继”(?)、“马中情渊源流长”等类历史回顾和展望。

国阵尤其是巫统又如何看待其大头目访华呢?自五月中,马国国营电视台就定时播放“历史回顾”宣传短片,天天指责马来亚共产党的(在马来社会里和部分华人眼里的)“罪行”。国营电台爱FM也与每日早上九点新闻之后播放“今日的历史”,虽然不能天天骂共产,却趁机洗洗国民的脑,别忘了效忠马国。

我敢说马来西亚前锋报不会把哪吉访华之行放在头版,即使马中两国领导人握手的照片也会尽量用别的事件当头条新闻,凸显别的新闻的重要性。相反地,中文报肯定在六月第一周天天把哪吉捧上天,日日三四大版大谈大赞哪吉的访华成果。

一边骂,一边赞,我们的学生读马国历史时会不会有价值观错乱之虞呢?

不谈政治(十四):错矣

星洲日报5月31日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16346?tid=1 报道:
(马来西亚)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指出,大马並不害怕中国,因为歷史证明中国並不是一个侵略他国的国家。 “当年郑和下西洋,率领3万名士兵抵达马六甲时,他可以一举征服马六甲王朝,但他並没有这么做,这也是我们不害怕中国的原因。”他形容,已故敦拉萨(即他的父亲)当年的破冰之旅促成了马中两国建交,是一项“勇敢”及具“歷史”意义的创举。
纳吉上週在布城首相署配合马中建交35週年接受中国媒体《新京报》、《金融时报》、《人民日报》、《上海日报》、《中国证券报》、《环球时报》、《財经》杂誌、《新华社》、《中国日报》及《北京週报》联访时,发表上述谈话。 他將在6月2日至5日,首次以首相的身份官访中国。今年(2009年)也是马中建交35年週年纪念。

这则新闻的标题是:

“纳吉:歷史证明没侵略他国‧大马不害怕中国”

这里不谈政治,不涉及马国首相,只从话语上来看逻辑的问题。
中国没侵略他国,那么就不必怕中国;
历史证明曾经遭受他国侵略的国家,就得害怕侵略国吗?这个逻辑若说得通,就有以下的情况出现:
代表马来王国的马六甲王朝,曾经几度遭受荷兰、葡萄牙等攻打和占领,今日的马国是否要怕这些国家呢?
中国曾经受法国、英国联合攻击,曾经有“八国联军”的惨痛经验,更受日本军侵占,那么中国是否要怕日本?
以此类推。
美国侵略过马国吗?没有,因此马国不怕美国。为何还有人骂美国企图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骂美国利用经济全球化来把其他国家变成其殖民地呢?这里的“骂”和批判一样都在警惕世人,都在怕美国。那么,马国应该怕美国,为何不怕,反而送学生到那儿求取知识呢?不怕被美国人洗脑吗?
朝鲜侵略过哪些国家?为何我们怕她的核武地位?
换个角度,古代的中国从来没侵略过他国吗?(也许有人认为古代中国开战是受了戎狄蛮夷的挑衅的缘故,是保家卫国,是反侵略)。。。。。。
其实这些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今日的世界观是什么

马国首相说:“马中两国应该支持开放贸易,而不是贸易保护主义。”看来,不论任何时代,钱财或较雅的说法----经济才是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