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日星期一

只谈教育(一):顶尖奖学金挑起的课题

马国目前的中學制度培养了怎样的人才?学生考了SPM(马来西亚中五毕业资格的公共考试),其A到底能代表什么?打个譬方:

如果马来西亚有先进的高科技设备、服务等等,而人民都具有起码的道德水准,那么商业广场不需要很多人力,大部分操作包括付款都是自己动手----把物品价格扫描、装袋、付款。从市场角度解读的话,这些消费者都具备了使用“先进”知识的条件,他们的教育制度应当把操作电子系统作为学生学习的初级基础,把自动【付款、装袋等】列为基本商业与社交道德标准。也就是说A的值会随着人的生活素质而改变。A是主观的,而这种A是不能比较的,只能在有限的范围里(如自己的国家)运用。有没有客观的A?有,可那得依循一个公认的标准。简单的讲,须有比较。

在马来西亚,现有的中学制度尚不能培养有世界级的市场价值的人才,因为:
1.SPM只属于O水平;Matriculation预科班是马来西亚级的,而STPM又被批判成“累死人、考死人”,已经逐渐变质,也失去原有的价值(因为许多父母把SPM当作进大学的最终资格)和尊重;
2.所学的科目流于知识表层的多,激发思维的少。举个例子,中学的道德教育过于表面化, 从PMR到SPM 学生学的是死的道德观,没有实践的基础。 考过道德教育的学生都知道如何拿A, 为什么拿不到A,或拿E是否代表道德水平低等问题。

马来西亚的教育充斥太多的应试价值,最近因为马国政府海外奖学金风波而闹得连家长都恼羞成怒地说:“读了这么多书,却拿不到奖学金,读来做什么”,“读来做什么”一语道破马来西亚教育十分脆弱的本质。 若以教导英文书信为例,学生学习之后竟然不会举一反三把公函运用到商业书信上。这原本就是失败的教育的证据。单是英文科语文本身,根据英文老师的观察,学生大部分无法掌握正确的书写语法,也学不好发音和交际技能。我本身就收到一封寄来中文系的信,信封写的是:“To: Departure of Chinese, UXM, 4XX00 Selangor”。"系"为何变成departure呢?
再以华文为例,目前中学应用文的教授完全以考试为最终目标。学生都采用“死背”内容的方法,如果略修改一些要求,学生可能措手不及,面对问题而不知所措了。不注意应用文的基本条件是学习应用文的致命伤。应用文是辞简义赅,以书面语为主,除了达到沟通的目的之外,也能让学生多了解词汇的语感和意义层次的高低等用法。
换言之,知识与实践脱钩了。

无论如何,我们别忘了一个重要的中介----老师。教师的素质在教与学的范畴里同样重要。我们应该查一查师训学院的受训学员到底拥有怎样的学历。此外,政府把精英都送出国外,念的都是与人文、语文、教育无关的理工或商业专业。试问,国阵政府愿意花钱栽培精英当老师吗?没有优良的师资,我们如何期望有优秀的学生呢?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