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0日星期二

贺年片VS祝贺短信

2月8日星洲日报副刊编辑曾毓林发个牢骚,认为新年期间一天收到上百个祝贺短信,贺词大多千篇一律,形同垃圾!记得踏进2000年后,我收到的贺年片越来越少,今年农历新年屈指(包括脚指头)一算收到的都不会超过十五张,十五张里有十一张是商店或银行寄来的。最辉煌的时代--1992年,我收过323张!短短17年,下降率果然惊人。

至于短信贺节,从1998年开始,我感觉它每逢佳节就出现。贺年片只有在新年前出现,而我收到的短信则随着“一触就发”的便利和收费便宜常常出现在与马来西亚华人多少有点关系的西历新年、农历新年、人日、元宵节、中秋节、冬至和圣诞节。依次序收到的数量排行榜是农历新年、圣诞节、西历新年、冬至和中秋节;人日和元宵节只是陪衬。不过,论数量,我收到的短信祝贺却不曾到达323则。从2000年到2009年,我平均收到41.3则祝贺新年的短信,全是朋友和学生发过来的,没有任何商家的。

我推测,由于收到贺年片的人不会轻易丢掉它,贺年片对商家而言具备广告效益,所以虽然邮费比发短信贵,印刷或购买贺年片也比发短信麻烦和多花费,商家还是愿意给顾客寄贺年片----最大愿望是“顾客请您记得我”。至于朋友购买贺年片的心态与商家的态度却可谓殊途同归:
1. 物轻情义重;
2. 亲笔署名表示重视友谊、尊重对方;
3. 一物多用:可以欣赏、可以当作摆饰、可以当作书签;
4. 收到的人会受感动;
5. 多花费一点,可以刺激经济;
6. 贺年片花样多,祝贺短信比不上。

但是,年轻人大多不买贺年片的原因是:
1. 懒惰,不想到商店购买贺年片;
2. 懒惰,不想到邮局寄贺年片,而且邮局太遥远了;
3. 花费多;
4. 没有多少人懂得欣赏贺年片上的“图画”或“字”
5. 更“够力”的是不环保;
6. 更4896的是寄贺年片是“not in”。

处于这个年代,到底要寄贺年片还是发祝贺短信呢?我喜欢选贺年片,寄贺年片,所以当然希望收到贺年片。不过,我不是不喜欢接到祝贺短信,而是我比较喜欢打开信箱,发现卡片,然后猜猜是谁寄来的,那种高兴是无可言喻的;当看到卡片上的字迹时,仿佛看到对方。短信就少了惊喜,因为来信者的姓名会立刻显现在手机荧幕上,比较容易失去神秘感,而且字体一样,缺乏署名,仿佛是新闻稿。

不过,处于这个高科技世纪,我依然不会拒绝祝贺短信,何况能收到越多不就表示越 in 吗?
虽然,我依旧期待从空中飘来能握在手里的贺年片。

1 条评论:

匿名 说...

我也是比较喜欢贺卡,尤其收到那些满满是字的贺卡更是让我感到兴奋。佩服那些把贺卡一物二用的朋友,省了张信纸,却仍能借着贺卡把自己的近况连同祝福寄给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