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9日星期四

别让外国人享受

马国终于提出边境外来车辆不可在马来西亚国境50公里内添汽油的措施。

我个人觉得此时此刻提出难免让新国人民认为马国是在“报复”。报复什么?就是白礁岛被判归给新国的“国耻”--马国口不服心更不服,虽然表面上遵从判决,可是心里还是不痛快。如今国际油价日愈飙升,由于不敢太早提高油价,马国中央领袖还在苦寻对策如何让富有的人开车比普通人开车需要付更高的油价之际,白礁岛一案判决正中下怀,这些领袖马上推出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帮己不帮人、避免渔人得利策略。此外,马国内阁也深信马国人民无法反对,因为反对者肯定背负卖国的罪名,况且马国边境不单是马新国境,也包括马泰国境,所以若要硬指马国在对新国进行报复,则似乎欠妥。可是无论如何,对新国人民而言,马国这项行动与报复行为没有两样。

马国在推行新计划时,往往喜欢先打出预告,然后才慢慢地列出条件。当出现问题时,它就今天改一改,明天修一修。马国国民服务计划如是,学生深造条件、申请奖学金如是,教师待遇、福利问题如是,教育政策如是,经济特区计划如是。现在打出正义牌,不知道会不会峰回路转,另出奇招呢?

老实说,马国要认真看待的是:
1。汽油走私活动--最猖獗的地方该是马泰边境。
2。汽油价格补贴的合理性--马国里谁用最多的汽油?
3。新国人到新山是否纯粹为了添汽油而来?--新国人开车离境,车里油缸必须存有四分之三的汽油容量。

马国除了汽油有补贴之外,其他物品也有补贴的。没有补贴的,也有被统制的。普通的物品在马国的价钱许多也比新国的低,例如汽水。若按照外国人不可享受的原理,那么新国人到新山购物,也难免检到便宜。马国是否要制定条规,譬如凡是到新山吃饭用餐的新国人,离开马国边境之前,必须把新山的水、星巴克咖啡等吐出来,把新山的饭、菜肴也吐出来,全装在桶里,让农民拿去浇水施肥,以便达到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目的呢?




2008年5月25日星期日

两种态度

523是马国历史大地震的日子。白礁岛之争终于来到结束的时刻。新马两国都信誓旦旦,表现泱泱君子风度,各自表态会坦然面对无言的结局。结果揭晓后,新国因为诉求已经达到目标,所以沾沾自喜,惟为保君子风度,只轻描淡写地回应一下:大家都是赢家。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倒是出奇的平静,华文报章都只“客观”地报导,甚至只引述马来社会的反应而已。根据各方报道,马来西亚歷史(马来)学家在判决后马上作出评论,指出马国应该把国际法庭的判决当作教训和借镜,以便提高意识,确认歷史价值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形成是多么的重要。他们也提醒政府马上关注处於马国海域,但未申报主权的其他小岛,以避免发生类似的纠纷。(详细报导见24-5-2008 http://www.sinchew.com.my/node/67249?tid=1)

我感兴趣的是马来西亚歷史学家兼马六甲基金学院校长拿督兰拉阿当的进谏。这位历史学家在(马来)教育界相当有名望,她曾大力反对现有的小学至中学的评估制度改为“以学校为基础”的评估制度(有关这马来西亚教育兼评估制度,我往后会发表我的看法)。她的马后炮很响因为她指出有关判决显示马国从案件开始审讯时已经犯错和出现弱点,即没有利用歷史的论据作为捍卫国家领土的根据。前柔佛州代秘书於1953年致给新加坡的信函指柔佛没有拥有白礁岛主权,这显然是当时州政府行政上出现疏失。此外,新加坡用了歷史资料作为其论点的基础,反观马国並没有参照正確的资料和研究结果
责备之余,她也认为这是一次教训,马国政府应该知道歷史文件的重要性,而且应该在未作决定之前先听取涉及者的意见。

无论如何,教训的代价是巨大的因为损失确实已经造成,因为国际法庭的判决对马国的国际边界造成严重的影响--马国领土缩小了一丁点。实际上,损失无关领土的大小,而是尊严的轻重问题。若从马国的教育体系和课程编排来衡量,马国毕竟是相当重视历史的,原因是:1。历史是中学中三初级评估考试和中五马来西亚教育文凭考试的必考科;2。从小学到中学,历史课本都大篇幅地记载马来亚和马来西亚的实录,详细地讲解各时代各阶段各事件的始末和影响及教训,马国以外的文明都只简略地介绍,简单地分析。因此,我很愚昧,想不通为何马国在保护领土上会大意失荆州没有利用歷史的论据没有参照正確的资料和研究结果呢?

上述事件也应该对马国华人社会有所启发。华社应该知道歷史文件的重要性要提高意识,确认歷史价值对一个民族的形成是多么的重要。 华人在马国的文化遗产,物质的或精神的,都要妥当地保留、保存和保护。文件尤其重要,而文件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完整更加重要。目前科技发达,要完整地保存文件相信不难,所以华社千万不可重蹈覆辙,以免往后无法证明华人在马来西亚这片土地的贡献、拥有权和合法的公民地位。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社、南方学院和一些宗教组织、华人血缘性和地缘性组织(工会、宗祠等)都应该联合起来完成和保存完整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遗产。也特此记录以警惕自己。

值得高兴吗?

再点评与华裔生申请奖学金、大学预科班有关的事件后续发展:
按:全文见:23-5-2008 http://www.sinchew.com.my/node/67097?tid=1

讯息一:副教育部长魏家祥为华裔学生捎来消息!共有458名华裔优秀生经过上诉后,顺利进入大学预科班,上诉成功率逾30%,有关数目为有史以来最高
点评:
1。原来教育部(还是马华、马青?)是多么地有同情心,对华裔生那么地照顾。2。上诉后才被接纳,可以用“顺利”来形容吗?3。往后不上诉,看来会吃亏哦!4。果然是“Malaysia Boleh!”。

讯息二:他表示,马青今年共接获逾1300宗上诉申请,经过他和大学预科班部门总监商討后,决定以成绩为考量,让一些家庭收入超过1000令吉的优秀生也可就读大学预科班。
点评:1。为何不在上诉前商讨?为何没有预设可行的准绳而需要再次商讨?2。原来2008年以前不是以成绩为考量的。3。能够相信之前所有已经获得遴选入预科班的学生的家庭收入是不超过1000令吉的吗?

讯息三:“依照现有的遴选制度,家庭收入超过1000令吉成功机率较低,但经过爭取后,458名学生中,就有388名学生家庭收入超过1000令吉,其中154人双亲其中一人或两人都是教师。”
点评:1。既然在处理申请的时候是按照已有的制度,为何处理上诉时候,又遵循另一种标准?可知道还有没被遴选而因为阅读了报章报导预科班部门所列出的遴选条件后,决定放弃上诉的学生吗?如果更改准绳,那么教育部就有必要把所有落选的申请表格重新审核,以示公正!2。又是“争取”。3。不明白为何要特别强调当老师的家长,难道这回的条件修改成“特别优待老师的孩子”?如此一来,还不是让人觉得教育部处理事情往往持有双重标准,还不是一样有偏差,还不是不能服人!

讯息四:“我们不愿看到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制度问题,无法进入预科班,特別是对城市学生和父母为教师的学生,家庭收入都可能超过1000令吉,这对他们有欠公平。”
点评:1。“我们”是谁?2。教育部终于承认制度有了问题。3。需要冷静想一想的是:以今天的政府薪金制来看,住在小镇的学生,若父母都是公务员,家庭收入也同样可能 会超过1000令吉。很奇怪,为何马国偏偏喜欢特意强调“父母为教师”?

讯息五:他表示,马青从2003年开始替学生呈交上诉申请,当年仅有30名学生申请上诉成功,去年则有120名,但今年则取得空前突破
点评:果然节节上升,惟可悲可骂!

讯息六:教育部大学预科班上诉结果於週四(22日)揭晓,魏家祥透露,其中273名上诉成功的学生,在大马教育文凭考试考获至少11A或以上成绩,其中全科A1成绩学生高达32名。在458名学生中,共有41人选读会计,其余417人是理科生。
点评:考获至少11A或以上成绩,其中全科A1成绩学生高达32名…考获至少11A或以上成绩,其中全科A1成绩学生高达32名…考获至少11A或以上成绩,其中全科A1成绩学生高达32名…考获至少11A或以上成绩,其中全科A1成绩学生高达32名……噢,功德无量差点儿就埋没了32名高材生的天分,魏博士的功德无量

讯息七:包括考获11科A的优秀生杨允川,他也成功进入大学预科班。”
点评:恭喜杨同学上诉得直,多亏马华马青的帮助,真让人无限感激,来年记得要加入马华,纠正(对不起,应该是效劳)马华。

讯息八:魏家祥呼吁所有上诉成功学生在本月26日前往学校报到,不要错失辛苦得来的学额。
点评:如果准绳是公平的,遴选是客观的,何来辛苦?莫非马华马青需要花费很多的口水说服预科班部门总监?莫非马华马青得花费很多大的气力方能争取到?

总评:管窥蠡测,望间了魏先生正沾沾自喜,踌躇满志。倘若马华马青了解2008年308全国大选马华蒙受沉重打击的原因, 魏博士应该不会说出“争取”二字。新生代厌恶的就是“凡事都要争取”。

2008年5月16日星期五

试答:“11A为何申请什么都落空?”

这是新闻标题:(彭亨‧立卑)彭亨州立卑县2007年度SPM优秀生杨允川虽考获10科1A及1科2A佳绩,但无法获得大学预科班录取,申请公共服务局(JPA)奖学金也落空,孩子多年来的努力成果没有被重视,家长倍感痛心。”而正文报道中有几项课题值得我们求索的是:

1。浮现的问题:焦虑的妈妈盘(应该是潘吧!)淑芳眼见孩子陷入失望之中,决定电邮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要求给予关注。盘淑芳今日(週五,16日)在其住家向星洲日报记者指出,孩子的华文考获2A,可是这不应该成为申请大学预科班或是公共服务局奖学金的绊脚石。……很多华裔学生因为害怕华文不能得到1A而放弃选考华文;如果SPM优秀生因为华文无法获得1A而申请被拒绝,是否政府在告诉大家不要报考华文?”
答复:2006年的SPM成绩在2007年3月公布后,2008年全国大选的备战期,马华国会综会长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四方乡亲父老,考获华文2A也绝对不影响申请成功的机会。犹记得当时还有大大大大的新闻发布会,黄总会长在众多考2A华文的“得奖”学生的陪同下亲自召开记者招待会,要大家(学生和家长)放心考华文,华文的成绩不影响“得奖”的机会。因此,潘妈妈不必担心华文2A会是申请JPA公共服务局奖学金不果的关键。另一个证据是,2008年也有没报考华文,但生物拿个2A,成绩是10个1A,1个2A的国中生也没“中奖”。或许,这消息可让潘妈妈稍微感到安慰吧。

2。浮现的问题:在去年,立卑县只有儿子一人拿到11科A的標青成绩,可是成绩最好的学生的申请却被拒绝。
答复:据说JPA奖学金设“固打”额,条件除了种族、州属之外,申请者来自城市还是乡村也在“考虑”的范围。立卑县到底是城镇还是乡村?我们不清楚JPA 对城乡的定义持何等标准。可当作参考的是雪兰莪州的万宜Bangi是被归纳入“城镇”的,因为该万宜的公务员的生活津贴是RM300,属于城镇级。立卑县是否和其他县“合并”来计算配额,则不得而知了。

3。浮现的问题:3个考获10科A的学生皆被彭亨州基金局邀请领取彭亨州务大臣表扬奖,可是11科A学生却没有受到考虑,到底偏差出现在哪里?
答复:我怀疑/假设那3个考获10科A 的学生其实都考取10科全1A的成绩。根据2006年以前教育部(?)、考试局Lembaga Peperiksaan Malaysia (?),和/或 JPA(?)〖用问号因为不肯定到底是谁建议的〗的计算法,假设学生M考9科而9科全1A的,得到4分的平均积分;学生C考11科而10科1A,1科2A的,得到3.97的平均积分。所以,在教育局/考试局/JPA的眼中,学生B的表现比学生C的表现出色!不过,我们也发觉有例外的、个案的、吵吵闹闹而成功的……等等的“例外中的个案”,唉,不提也罢!若根据常人的逻辑,10科1A和1科2A的排行肯定在9科1A之上,杨允川理应被邀请/表扬。因此,如果我的怀疑或假设是对的,那么杨允川没被邀请/表扬的原因就昭然若揭,得到“官方的标准答案”了。或许,这些教育家都用心良苦,不鼓励学生考太多科目吧。

新闻稿也刊登了潘妈妈致魏家祥的信的全文,我尝试点评,冒犯之处,请大家多多包涵:

尊敬的副教育部长,魏家祥博士:

首先本人欲向您致歉,因为冒昧给您写信。虽然我已经通过適当的管道上诉,但我还是有更详细的话要告诉您。因为我知道您会为华社爭取,而且成功的个案也不少。〖评:“争取”原本就是马华2008年马来西亚全国大选的致命伤,马华与其他国阵成员尤其是污桶[按:抱歉,是巫统,此为手民之误]向来是主仆关系,常常要争取。争取成功了,就变成“协商有功”。“个案”更是可圈可点,到底华社面对的各类问题是属于多少个案累积而成的?〗

从小,我非常注重孩子的学业。〖抱歉,我不得不告诉您,这句话有语病。“从小”指的是您的孩子吧?我担心魏“博士”捉住这个语病,认为您胡说而把您的信丢掉。〗孩子在学业的表现上一路以来都是名列前茅。即使上了高中他的考试分数也会有90%以上。这都是他肯努力,肯奋斗。〖此句也有语病,不过魏博士应该明白〗因为他知道身为教师的父母根本无法送他到国外去求学。在2007年的SPM中,他终於考获优秀的成绩。〖点评:魏博士甚至马华总会长可能会说:“为何一定要到外国深造呢?本地大学也有很高的水准啊!就先读中六好了,以杨君的成绩表现肯定在STPM会更上一层楼。届时,可以任君挑选要到国外还是留在本地深造,机会不是更多吗?”〗

申请预科奖学金皆失败

那就是:10科1A及1科2A。身边的师长无不为他 感到骄傲,因为他是立卑县唯一获取11A的学生。很可惜政府忽视了他的申请。他申请的大学预科班课程失败了,公共服务局奖学金的申请也“泡汤”了。〖点评:见前文。政府有没有忽视他的申请,谁也不敢妄下定论,我倒是听到当时面试的“官员”说华人都比较kaya《按:不是涂面包的》,没申请到奖学金也无所谓,申请成功或失败只是面子的问题而已。这个论调,大家同意吗?至于预科班,其种族固打定得更高,咱们就不屑一顾。〗

他的同 学只获得6A就录取进预科,9A,10A皆获得录取JBA海外奖学金。为何他的成绩比別人標青却不能如所愿?他的课外活动分数也不比人差,获得总10分的 9.1。从小,他就代表学校、立卑县及彭亨州参加华语演讲比赛、国语团结杯演讲赛、英语讲故事比赛、华语歌唱比赛、华语诗歌朗诵比赛及国语辩论比赛等等。 我的孩子错在哪里?〖点评:我大胆问一问:他“中奖”的同学都是华人吗?据我所知,课外活动的标准很不一致,而许多申请者的课外活动都拿满分的。注:也有人说课外活动不算分的。〗

身边的亲友,同事,以及他的老师无不觉得惊讶,无不替他觉得不值。我在教育界服务了20年,丈夫服务了31年,所教导过的学生很多已经成功在社会上服务。这些学生都能顺利进入预科班,顺利申请到JPA的海外奖学金,而自己的孩子却望门兴叹,这是甚么天理?〖点评:如今JPA的“官员”都有个印象:做老师的,尤其是华小老师,很kaya,教补习就赚大钱《按:拜2007年“教师补习大逮捕”行动所赐》。何况华人家庭成员不多,一般是1-2个孩子,所以要供孩子到海外念书并非难事,而且可以向商业银行借贷。有的“官员”甚至认为华人是pandai cari lubang的,天下事难不倒华人。听得人都飘飘然起来了呢!〗

用功读书换来烂苹果

孩子不断对我说:“我用功读书,得来的是一个烂苹 果!”我无言以对,內心不停的〖按:“的”应该是“地”〗挣扎。因为我从他小的时候不断的〖这里“的”也应该是“地”;职业病,抱歉!〗告诉他:“只要你用功读书,你必定能像学兄学姐们,顺利申请以上的奖学金。”但是他的希望却 跌到谷底去了。魏博士,难道以他这样的成绩申请机械工程系还不能满足有关当局的要求吗?〖点评:〗

我们住在小地方,所具备的教育设备如课外资料,参考书,补习中心等等可说是少之又少。但他的成绩却又不比大城市的学生来得差。〖点评:抱歉,说实在的,如今SPM的成绩整体上真的比不上七八十年代的来得强。即使没有额外的参考书,没有上补习班,并不会吃亏,只要老师把考试技巧传授给学生就行了。换言之,A的质越来越虚,量则越来越多。〗

魏博士,您忍心让一个奋斗了11年的孩子失望吗?教育部遴选的准绳又在哪里?请给我一个公平的交待。相信一些成绩好而又落选的学生家长也深同感受。我们希望也相信马来西亚的教育是公平的,因为所有的莘莘学子都是马来西亚的子民。〖点评:唉,潘妈妈,若马来西亚的教育是公平的,今日您又何必写这封信呢?我希望您能告诉您的儿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跟他同病相怜的孩子很多,他们的怨言亦罄竹难书。〗

焦虑的妈妈上
POON SOK FONG
SJK(C〕CHUNG HWA 27200 KUALA LIPIS PAHANG 。


遥想六七十年代,很多华人父母都不知道如何替他们的子女申请政府奖学金,也都对申请结果“听天由命”,很少父母会上诉。可是,他们都含辛茹苦把子女栽培成材,而其子女大多也能够成才。今天,华人的权力意识提高了,但是偏差的制度仍旧大行其道。此矛盾冲突不只折磨身心,更扭曲了有教无类的原则。马来西亚教育部和公共服务局要落实的是一个透明(公告天下的)而规范(每年都一样的,可信赖的)的遴选和评估机制。打个比方:2008年初为2007年SPM考生而举办的海外奖学金面试还是存在不少缺点:
1。申请者要记得上网参加一项“心理测试”。问题是十分无聊的。
2。面试的方式可能因人而异或因地而异。有的十分简单,就只让组员自我分配任务谈论一个课题或者针对一个课题,组员天马行空地“闲聊”。以英语或马来语交谈,随君喜欢。(如何评估?评估什么?内容还是语文表达能力?)
3。有的申请者错过了之前分配的面试日期,可以即席要求随意编入一组“补上”。(很儿戏)
4。有的申请者放弃了,却被通过电话再三要求去面试!(用意何在?)

难怪马来西亚华人喜欢把获得政府公共服务局海外奖学金当作中奖!

注:选用的新闻稿来自http://www.sinchew.com.my/node/66271?tid=1(2008-05-16 19:50)

516的奇想

一早到学校,看到作业整整齐齐地放在我办公室外的架子上。
打开作业簿,看到井然有序的脑袋。
一页一页,看到众志成城。
读完了,看到晨曦。
抬头,4040!

噢,疯了
516

2008年5月13日星期二

513的昨天

,会意字,从辰从寸。“辰”是“蜃”的本字,古代以蜃为农具进行耕作。甲骨文字形,是“辰”下加脚(止)或加手(又,寸都是手之义)的形象。
根据词典解释,辱有①本义:耕作,和②引申义:耻辱。根据说文解字,辱就是耻。百度百科则进一步说明:
“辱 rǔ【释义】①羞辱,跟“ 荣 ” 相反;人格上受到伤害:羞辱|荣辱与共| 奇耻大辱。②使受耻辱;侮辱:凌辱、辱骂。③玷污;使不光彩:辱没、不辱使命。”


谈到“辱”,我联想到一个三国里和曹操对抗的“赤裸大师”祢衡。祢衡性格刚毅傲慢,好侮慢权贵。因拒绝曹操召见而使曹操心怀愤忿。因祢衡有才名,所以曹操不想杀他,只找个理由罚他作鼓史。没想到祢衡却当众裸身击鼓,反辱曹操。曹操怒,欲借人手杀之。因此,遣送祢衡去荆州牧长刘表那里。固然两人不合,祢衡被刘表转送给江夏太守黄祖。后因祢衡冒犯黄祖,终于如曹操所愿(还是无奈?)被黄祖杀了。这曹操到底跟现今的哪个人相似,而那祢衡却像谁呢?算了,我们看看512的马国吧。



512当天,马国位于大使路的国会大厦里,有个牛精大学毕业生,果然才智过人,把PKR解释为巨型(养)猪计划(Projek Khinzir Raksasa)。他固然可以狡辩他并非影射人民公正党(Parti Keadilan Rakyat),但是在语境中大家还是可以明白他的话语。他似乎为他的“聪明”而感到光荣,然而他忘记了先为他所属的大党--国阵(Barisan Nasional)改名,而让回教党议员马夫兹回敬所谓的PKR其实先获得国家的猪(Babi Negara)的批准,因此该计划应该是PBN! 从电视台画面,我们看到牛精的急躁,他倒是犹如b般喊叫……


不需多下评语,在中国的名言里,这就是“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啊!


按:有兴趣了解“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的来龙去脉,可参考以下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1441399.html (弘光生平)

今天怎能不写?

今天是513。40-1 年前的今日是马国惨痛的日子。没有人愿意重提。

无奈的是513的副产品--新经济政策(或曰新经济政策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结束了,或曰新经济政策是不可以中止的)却如影随形,常伴马来西亚人民左右,不论政经文教,不管是非黑白,举凡有纷争之际,都无时不受513影子的笼罩而变成敏感地带、地雷误区。即使柯嘉逊先生替513解了码,也还是无济于事。其实,513的真正副产品是种族经济两极化和种族政治藩篱的形成。或许有人会置疑:种族经济两极化和种族政治藩篱难道不是513悲剧发生的原因吗?此情况就犹如优点也是缺点一样的道理,513的导因也是它的后果。导因是“基本成就”,而后果却是“老树盘根”,影响深远。这说明了为什么教育和文化作为政治和经济的铸造社会的工具,从1970年开始到2008年5月13日的今天,无时无刻不被利用来突显某族群的特色和地位:
1。马来文的名称改了又改,60年代是bahasa Melayu,70年代是bahasa kebangsaan,80年代在特定场合是bahasa nasional和bahasa Malaysia,90年代是bahasa Melayu,而21世纪的第7年又改为bahasa Malaysia。今天马来人团结集会上,有者认为bahasa Malaysia使马来社会失去了语文的归属精神力量,所以要求考虑重新启用bahasa Melayu这名称。
2。英语教数理纷纷攘壤了6年,如今在寻找英语教数理的下台阶之前,先来个小学教英文文学作为“代替品”以便投石问路。民间则继续呼喊“恢复母语教数理”。这6年来,我们听过教育部一时认为英文教数理并没影响学生考试成绩的表现,一时又要尊重民意,考虑如何把英语从“英语教数理”的桎梏解放出来;一时发出讯息英语教数理没什么不好,不会削弱马来文的重要地位,一时又担心马来文会被“冷落”而进行英语教数理的成效评估。
3。 宪法赋予土著(马来民族为主)以外的族群如印裔、华裔等接受母语教育的权力,不过马来西亚人常常在强化国小、搬迁华小、要求兴建华小、要求允许增建独中、师资过剩或短缺的拉锯战中讨价还价。

4。马来西亚的政治工作者有宽宏大量的心不分宗教、不分信仰、不分肤色,每年开放门户你诣我访,向世界炫耀标榜这个国家以拥有多元元素的特色为荣。可另一边厢,他们也为了猪而反(怒)目相向,他们更为了马来西亚到底是世俗国还是回教国而闹情绪。
5。马来西亚历史教科书说513是这样这样,政客说513是那样那样,国内的人说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国外的人说就是这样也是那样。人民不要人云亦云的说词,可是想听真话的不一定喜欢说真话,而说真话的也未必喜欢听真话,依此类推。
……
好吧,513还是513,加起来是9,长长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