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形声字,从立,耑(duān)声。端的原本意思是“站得直”。这儿顺便解释“耑”--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耑同“端”,而耑现在一律写成“专”,有“集中在一件事上的”、“独自掌握和占有”之意。至于端的进一步解释,可查http://baike.baidu.com/view/249041.htm。
至于今天农历五月初五日,俗称“端午节”。端午节指的是端午这个节日或日子,而“端”字采用的是“开端”、“初”的意思,故端午也就是“初午”;如此推论,端午节既然是初五日,那么
端午当然也可以称为
端五。那么,“午”为何等于是“五”呢?。原来中国农历(夏历)以
“地支”(相对于“天干”)纪月(见文后附录):首年正月称“寅”,二月为“卯”,顺次至
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所以“五”与“午”通,端午也就是初五了。从古迄今,端午节的名称繁多,原因也大多和“五、午”有关。古人对数字有不同的感受,“五”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五月五=双五)、端阳(五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中国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录自http://baike.baidu.com/view/2567.htm?pf=1)。据民间传说,现今五月初五日尚广泛流行的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新中国成立后,在六十年代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马来西亚七十年代的天狼星诗社也曾经出版纪念诗人屈原的现代诗(新诗)专集。至于或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或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见下文《端午节由来》之四),但是如今已经少有这种活动,也不多人明白其活动的目的了。
中国著名学者、北京师大二附中教师纪连海于2008年6月5日发表了对端午节的感言,其中他说道:
中华民族这么多的节日,除了给神和鬼过的以外,给人过的其实就是端午节。当然这个端午节真的就是给屈原过的吗?历史不是这么简单,中华民族的端午节真正的 起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起源于吴越,今天的江苏和浙江地区在几千年前就创造了龙,他们认为自己是龙的子孙,那么我们如何和自己的祖先进行交流呢?这样就有 了最早意义上的端午节。 以下是抄自百度百科《端午节由来》http://baike.baidu.com/view/2567.htm?pf=1#1
的记录。端午节的来历经过大搜查,归纳起来之后,大致有下列几个说法:
1。最经典的说法: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 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 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
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 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不曾在马来西亚流传的说法:
迎涛神。此说出自
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3。有点意思的说法: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
举行图腾 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 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以及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 迹。
4。驱邪的说法恶日--(1)我也曾经听过的“恶”的说法:
之一: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
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
之二:《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
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2)我不曾听过的“恶”的说法:《风俗通》佚文,“
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 的作者王充也记述:“
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例子有:
1。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2。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
结论是:
1。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2。从先秦以 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
避凶、避邪的方法就是:
插菖蒲、艾叶以驱鬼,
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
5。与屈原无关的说法:夏至的活动。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
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 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
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 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
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
日 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应当是“夏至”之说;换言之,与屈原无关。
6。古今合并的说法: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新马华社一带,尤其是马国,都
认定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节日。此举自有其社会教育价值意义,简述如下:
1。培养爱国精神--非常符合放诸古今中外皆准的“
忠君爱王”的思想。屈原被高高举起,放在爱国的殿堂,自然不怕会被任何一种、任何一类、任何一党的领导排斥。其精神甚至会跨越族群而加以放大。
2。达致团结一致--把屈原当作“偶像”般崇拜,让拥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华人有个超越宗教的团聚力量,不再是散沙一盘。
3。打开智慧之窗--(1)屈原是否真的爱国?(2)屈原投江行为是愚忠的表现吗?(3)屈原投江是殉情还是殉国?(4)屈原自杀是勇敢的表现吗?(5)如果你是屈原,你会选择投江吗?
不管你对第3项的看法如何,记得本文的最终目的是告诉你:
生命是宝贵的。
附录:
【天干地支与夏历(农历)】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天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