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8日星期二

从个人主义谈起(六):谢师宴

,从宀(房屋),从晏(女子会过日子,“晏”本是会意字);晏亦声。字和声旁同音。换言之,宴是会意兼形声字。本义为安。何谓“安”?安,女子安居室内,是会意字。安有平安、平静、使人安心、装置、安置等意义。
,从帀(古字同匝,四周的意思),从堆,是四周密集成群的意思。换言之,师是会意字。师有军队、现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掌握专门学术或技艺的人、传授知识的人、仿效等意思。
,从言,射声。谢为形声字,有表示感激、认错、推辞、凋落等意义。
颜色字倒念上去,就是谢师宴。为何不按次序排?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宴固然排第一。师是宴的主角,就屈居第二。至于到底“谢”什么,还是个未知数,不到最后一秒钟也许还弄不清楚是要感谢、认错还是要推辞,所以谢只好垫底。

马大文学院的中文系把谢师宴列为“系的特色”之一,因为根据该系的宣传稿,其他系并没有类似的年度宴会。我不清楚马大文学院其他系或其他学院有没有举办这类“告别会”,不过据我所知,Mahkota 的经济学院和社会科学与人类学院年年都举办“毕业生招待老师”的吃喝会。
Mahkota里,一般的吃喝会有马来糕点、咖哩+鸡或鱼、任当肉(除了猪)、乌兰(一种马来沙律)、咖啡和/或奶茶、矿泉水或白开水等。会前有音乐助兴,吃喝之前会有司仪说出感性的话,再以一首班顿结束。会中,老师和老师谈天,学生和学生谈天,也有老师和学生谈天。间中有学生致词,对三年的学习生涯表达无限的怀念,对老师有无尽的感激。一些在场的老师也无可避免地回应,称赞学生好学,即使学生不交作业,此时也被当作“顽皮”而已。情况让人回到中国汉代,一篇篇歌功颂德的辞章随着丰富的感情或激情触动多少人驿动的心,洪亮的声音绕梁三日,简直是当代文学主流赋的复活,甚至(套用现代话语)比汉赋还汉赋。当然,场面会逐渐逐渐地精彩:有些学生会泪眼盈眶,有些会柔情万千;有些老师也眼角泛红,有些静坐沉思。最后,杯盘狼藉。部分师生在一片互道珍重中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回“家”。

若把马大文学院中文系的谢师宴与Mahkota的做比较,可有何特别之处?

个人 不喜欢参加谢师宴,但是不抗拒叙别会。这两种有何分别?谢师宴,顾名思义(抽取如开头对每个字的字源所解释的但适合的),就是对于掌握专门学术或技艺的人、传授知识的人表示感激或认错而办的使人安心的群会。当中又存有(学生)“仿效”(老师)的群体活动的意思。换句话说,假如平时学生都不“仿效”老师,又如何感激老师呢?再换个角度说,如果向来老师都没有办法给学生“仿效”(做榜样的另一种说词),那么学生要怎样感激老师呢?谢师宴是群体活动(一个会),是所有学生感激所有老师的群会。假设部分老师不像老师,或者学生不像学生,那么举办这个群会会有意义吗?三年的学习生涯,难道某学生不会对某老师产生怨言吗?难道每个老师都对每个学生看得顺眼吗?何况,在筹划一个宴会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不会“擦出火花”吗?当个人要求另一个个人写“老师印象记”时,也许有人真的不知如何下笔,脑细胞可能死了千千万万个。如此把所有的老师和所有的学生聚集一堂,当中“必定/可能/或许”有假惺惺、假情假意、惺惺作态等等化学情绪作用,整个会也必定(这里没有“可能”和“或许”)是花言巧语的多,那么这种情况跟与马国首相聚首又有何分别?
至于叙别会,因为没有冠上“宴”倒不一定非要吃喝不可。叙别是话别,临别时,学生可以敲一敲老师斗室的门,道一句珍重,总胜于酒肉肠中过。如果有时间,几个死党可以跟老师聚在一起谈心,这都是叙别会了。

无可讳言,几十年前我念中学时,也曾对某些老师不满;其中被同学们称为“黑皮”的科学老师,不学无术而用30天教经纬线的地理老师、被判为狗眼看“文”低的副校长等,更是得不到我的尊重。当年,中学并没有谢师宴,但是有毕业宴。偏偏毕业宴就是学生出钱请所有的老师的群会,我身为高三毕业班总财政,不出席可说不过去吧?哼,我就是不参加。有同学批评,“难道为了几棵杂树,你要抹杀了许多梧桐树的功劳?”我认真地回答,“我将一辈子用我的智慧来感谢良师益友,但是绝不把时间花在吃喝玩乐上。”一场毕业宴结束了,留下的仅仅是杯盘狼藉。我个人坚信良师不稀罕我请他一顿饭,却在意我能不能堂堂皇皇地做人。
我怀念的老师挺多,还联络上的话,我会寄张贺年卡给他;联络不上的,我尽量仿效他。
教师节将近,我怀念的老师不少,其中我最想念的是在北方小岛上一直帮助我学好中文的张韵兰老师。古文有进步或文章达意时,张老师给我的奖励是带我到槟岛的浮罗池滑,那里有间Tip Top蛋糕店,我们就在那儿吃冰激凌。成年后我到槟岛时,就轮到我给她讲我的工作、我的未来。跟退休后的张老师到外用餐只有一回,因为她说,“在外面我不方便向上帝祈祷,感谢上帝让我们有饭吃,让你来看我。”张老师对于我是慈母,不过我也相信可能在某些人心中她只是平凡的人,也许也有被她惩罚过的同学因为恨她而不记得她了。这也说明了尊师重道是个人的行为表现,很难要求人人都对同一位老师表示尊敬,因为个人有个人的行为标准,有个人的心中的典范。

同样地,作为老师的我,必定要面对不喜欢我的学生。不喜欢我的学生碍于教育体制无法也无权选择他喜欢的老师来教他,因此郁郁寡欢一个学期或者一年!我个人会不会不喜欢某些学生,而非要咬牙切齿面对他一个学期或者一年?由于被灌输“没有坏学生,只有恶老师”的教育理念,我尽量以身作则来点醒学生;至于冥顽不灵的学生,我只要他不妨碍别人学习就行了。毕竟如前面所述,对于必修科目,学生无法选择老师,老师也无法选择学生啊。
因此,我个人相信,群会不适合当作“谢师宴”,也没有必要有群会的谢师宴。假如你要“谢师”,不如各自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跟邀约你心目中的可以仿效的老师,谈谈你的方向。Oc (of course 的简写),对谢师宴的看法是我个人的看法,你不必认同我。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