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4月4日有一则新闻报道:高等教育部已设定目標,希望在2010年能吸引10万名外籍学生来马深造。 高教部的目的是要打造大马成为区域教育中心。据说,政府将在国內设立更多高素质的高等学府,同时也会在国外如雅加达、上海、越南与迪拜等地设置教育促销中心以招揽外籍学生。
值得细心咀嚼的是“设立更多高素质的高等学府”这一句。我并不清楚马来西亚到底有多少所高等学府是可以被标榜成高素质的。不过,我敢肯定历史悠久的马来亚大学和1970年成立的首间以马来文为首要教学媒介语的国民大学都没有这个资格!不论这两所大学或者其他本地国立大学如何标榜他们的学术人员在什么领域获得什么奖,都无法证明他们的素质有多高。我凭什么如此狂妄?
先看看何谓有素质的大学:
2008年3月26日,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称,教育的功能和理想乃是致力于照亮人性之美,这是“高等教育的灵魂”。100年前,大学校园里是一群与今天几乎完全不同的人,他们所追求的东西与今天大为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对真理的追求。“追求真理不管在当时还是 现在,都是照亮人性之美之光”。她认为,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形成,全球的高等教育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个变动的时代中,高等教育依然 要坚守它的灵魂--发掘每个学生的独特才能,并帮助他们将他们独特的才能发扬光大。
而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的老师们,曾几何时已经沦落为;
1。乞丐:要看学生的脸色过日子--校方常常告诫老师要“友善地对待学生”,不要得罪学生,因为学生是大学的衣食父母。
2。推销员:得出外巡回“拉学生”--差一点写成拉客。
3。市场调查员:需要协助学院调查毕业生的出路,以便想方设法替在籍生增加就业能力。
4。研发部职员:必须申请国家研究基金做研究--研究不必非要跟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关。
5。保姆--终极任务。
而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却依然在高教部的一纸令下以“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值”为办学的最终目标(所以大学里每位学生都必须懂得“软技能”才获准毕业,每个学生都必须上过“企业领导能力”课程以及在校园里至少“卖”过一样东西,如卖炒米粉、制作书签、联络“外面”的商家参加“园游会”经营一些小本生意等),也依旧是填鸭式教育制度的畸形产物(学生永远等着老师的“完整”笔记,如果发现某项课题的参考资料不足,就死缠烂打要求老师让他们抄录老师U-盘里的资料等等,真是罄竹难书)--文凭工厂的代言人,试问没有创造力、批判力的学生为基础,又怎能叠架成有素质的大专学府呢?(按: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质量即素质〗的连串文章不妨造访这个网页http://news.sina.com.cn/c/2007-03-05/215112435903.shtml)
而我原本应该好好地钻研语文教育的,却参加了一个切合时宜的集体研究,名称就是“为大学生设定就业值和市场值的准绳”。
又:写这篇文章时,还没读过傅向红的文章(发表于4月9日,独立新闻网)。今天发表时已经是4月14日,故录其文章最后三段以做省思。读后,你会觉得十分有意思:
先看看何谓有素质的大学:
2008年3月26日,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称,教育的功能和理想乃是致力于照亮人性之美,这是“高等教育的灵魂”。100年前,大学校园里是一群与今天几乎完全不同的人,他们所追求的东西与今天大为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对真理的追求。“追求真理不管在当时还是 现在,都是照亮人性之美之光”。她认为,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形成,全球的高等教育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个变动的时代中,高等教育依然 要坚守它的灵魂--发掘每个学生的独特才能,并帮助他们将他们独特的才能发扬光大。
而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的老师们,曾几何时已经沦落为;
1。乞丐:要看学生的脸色过日子--校方常常告诫老师要“友善地对待学生”,不要得罪学生,因为学生是大学的衣食父母。
2。推销员:得出外巡回“拉学生”--差一点写成拉客。
3。市场调查员:需要协助学院调查毕业生的出路,以便想方设法替在籍生增加就业能力。
4。研发部职员:必须申请国家研究基金做研究--研究不必非要跟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关。
5。保姆--终极任务。
而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却依然在高教部的一纸令下以“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值”为办学的最终目标(所以大学里每位学生都必须懂得“软技能”才获准毕业,每个学生都必须上过“企业领导能力”课程以及在校园里至少“卖”过一样东西,如卖炒米粉、制作书签、联络“外面”的商家参加“园游会”经营一些小本生意等),也依旧是填鸭式教育制度的畸形产物(学生永远等着老师的“完整”笔记,如果发现某项课题的参考资料不足,就死缠烂打要求老师让他们抄录老师U-盘里的资料等等,真是罄竹难书)--文凭工厂的代言人,试问没有创造力、批判力的学生为基础,又怎能叠架成有素质的大专学府呢?(按: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质量即素质〗的连串文章不妨造访这个网页http://news.sina.com.cn/c/2007-03-05/215112435903.shtml)
而我原本应该好好地钻研语文教育的,却参加了一个切合时宜的集体研究,名称就是“为大学生设定就业值和市场值的准绳”。
又:写这篇文章时,还没读过傅向红的文章(发表于4月9日,独立新闻网)。今天发表时已经是4月14日,故录其文章最后三段以做省思。读后,你会觉得十分有意思:
“对照西方这三波改革,马来西亚社会的教育改革至少落后60年。而我们的亚洲邻居台湾、韩国和中国,他们早在1990年代已经追随西方教改步伐,反思大专教育的办学目标和课程改革,重新把通识课当成重点。相对于这些亚洲邻居,马来西亚的改革也落后了至少20年。把大学教育视为生产工商业社会劳动力的看法,其实是倒退到西方的19世纪。
今天国内大专教育这个困居,一方面固然是国阵政府自1970年代以来,利用各种扼杀校园自由民主、学术自治自主的政策操弄教育之恶果。但是,我们如果欲追求优质的高教改革,我们必须自觉到,西方的高教改革,绝非由上而下,也非由政治领域之领导人带动,而是由自发、自主、自觉的学术社群主导。
若 国内大学只有教书匠,而无自发、自主、自觉的学术人员,共同努力打造学术交流平台,让学术同侪得以在其中反思、较量知识文明的发展,形成个别成员具备独立 精神人格,但却共同对知识文明有关怀的学术社群,主动提出大学办学纲领,那么我们的高教改革,将不过是政党之间角力的政治舞台,或者是继续成为特定政党集 团借以酬佣朋党官僚与族群利益的场域。”
-- 傅向红是自由撰稿人、维护媒体独立撰稿人联盟委员。
(全文见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php?n=6464)
3 条评论:
老师,
其实我很困惑,以您的能力和知识为什么要委屈自己在国大教书呢?
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不敬呢。
有很多因素。其中一直萦绕在我脑海的是我母亲对我说的:“我抚养你不求你的回报。只希望你明白恻隐之心不分种族。如果你愿意,长大有能力后,对华文教育你能帮多少就帮多少。”中学时我因为不满校长和副校长重理轻文商,早就做了叛逆的选择。在大专也依然辜负老朋友们的期待,弃法选商,而没想到竟然叛逆之心没熄灭过,最后弃商从文。难道你认为我这一把年纪了,还要弃文从商?
哦。。。
我想我有一点明白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