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中午的电台新闻报告,马国首相哪吉宣布从今天这一刻起全面开放大型基金管理领域,让来马运作的合格基金管理公司拥有100%股权;信託基金管理公司的外国股权限制从目前的49%提高至70%,同时,外国公司在本地证券行的持股权从目前的49%提高至70%。 因此,外资委员会(FIC)就公司股权、合併与收购所制定的条例与指南已遭废除;寻求上市时,国內外公司不必再遵守委员会的30%土著股权限制。外资委员会不再处理股票交易,也不就股票交易制定条件。此外,已经上市的公司另外发股集资时,不必因土著股权比率减少而进行“扑水”维持。
咋听之下,马来西亚的投资气候应该升温了。然而,请仔细翻阅哪吉先生的发布稿,其中:
1. 证监会的25%公眾持股权保持不变;然而,在这25%公开让投资者认购的股票中,50%必须由土著认购。
2. 外资委员会不再於公司上市后制定其他条例,除非交易涉及倒置收购或后门上市活动。
3.外资委员会只处理那些会减少土著利益(当土著把產业卖给非土著)及政府利益的產业交易。
4. 州政府有权制定其他条例。
5. 这很可怕----》以5亿令吉设立国民股权公司,此公司的资本將在日后逐步提高至100亿令吉;它將投资於高速成长的公司,以支撑大马的新经济模式;它將与私人界一起进行投资,以反映政府通过商业途径来打造真正的商业伙伴关係,確保土著的商业活动以绩效为主。
放手一评:新经济政策的灵魂依然借尸还魂,土著30%股权还很牢牢地控制着马来西亚的蛋糕。如果这是利好因素,且看今天下午马股市闭市时是大升、小升、不升,还是下跌。
2009年6月30日星期二
2009年6月29日星期一
只谈教育(十五):义务的意思
义务有两个意思。第一、它指公民或法人依法在政治、经济、法律和道义上应履行的责任,跟“权利”相对;第二、义务是没有报酬的。
最近马来西亚旅游部部长黄燕燕女士澄清为马来西亚在国际影坛上争光的拿督杨紫琼的未婚夫“拖得先生”虽然被委任为马来西亚旅游宣传代言人,但是拖先生是义务为马来西亚服务的,不收酬劳。至于拨百万马币给拖先生其实是一场误会,这笔款项是拖先生宴请宾客和介绍马来西亚给贵宾时所涉及的宴客费(俗称应酬费)和交通费。这里的义务显然是第二个意思,即没有报酬。
宴客费和交通费属于报酬的范畴吗?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情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会计计算法等都给予不同的定义。譬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活津贴和房屋津贴是属于薪水的范畴,会被抽税。然而到了这个世纪,所有津贴都不在征税的领域里。至于应酬津贴和交通津贴,它们历来都不当做能被征税的项目。从抽税/征税所赋予的定义来判断,那么能够被征税的才是酬劳、薪水,自然而然地,宴客费和交通费并不是酬劳。这点黄女士并没有说错。问题在"代言人"和"义务"的性质上。
谁是拖得先生?唯有注意F1赛事的人才会如数家珍地提到拖得先生。今天拖先生已经功成身退,也成了有了名声后、马来西亚的骄傲 、怡保美女之一、拥有马来西亚拿督衔头的国际“打女”杨紫琼的未婚夫。为何点中他做马来西亚旅游代言人而不是他的未婚妻,即享誉国际的拿督杨紫琼?从任何角度来评价,拿督杨紫琼身为马来西亚人肯定较有说服力来成为马来西亚的代言人,拖得先生理应是法国旅游大使才名符其实。难道黄燕燕女士有歧视女人之嫌,认为女人不能够做代言人?何况马来西亚旅游部如果想访问法国的某某商业人士,不能够通过马来西亚驻法国大使馆来处理吗?一国的部长若想“拜会”法国的商家只能靠拖得先生吗?拖得先生目前到底在法国担任政府里的什么职位,黄女士也没有解释清楚,难怪会让人质疑花百万马币请拖得当义务的代言人是否“怪怪”的。
义务可以不用花钱。譬如大学的讲师、出国留学的SPM学生、在国外扬名的马来西亚籍歌手等等都可以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不需花费的情况下宣传马来西亚。那么为何我需要感激和邀请一个外国人义务地花百万元宣传马来西亚呢?
最近马来西亚旅游部部长黄燕燕女士澄清为马来西亚在国际影坛上争光的拿督杨紫琼的未婚夫“拖得先生”虽然被委任为马来西亚旅游宣传代言人,但是拖先生是义务为马来西亚服务的,不收酬劳。至于拨百万马币给拖先生其实是一场误会,这笔款项是拖先生宴请宾客和介绍马来西亚给贵宾时所涉及的宴客费(俗称应酬费)和交通费。这里的义务显然是第二个意思,即没有报酬。
宴客费和交通费属于报酬的范畴吗?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情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会计计算法等都给予不同的定义。譬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活津贴和房屋津贴是属于薪水的范畴,会被抽税。然而到了这个世纪,所有津贴都不在征税的领域里。至于应酬津贴和交通津贴,它们历来都不当做能被征税的项目。从抽税/征税所赋予的定义来判断,那么能够被征税的才是酬劳、薪水,自然而然地,宴客费和交通费并不是酬劳。这点黄女士并没有说错。问题在"代言人"和"义务"的性质上。
谁是拖得先生?唯有注意F1赛事的人才会如数家珍地提到拖得先生。今天拖先生已经功成身退,也成了有了名声后、马来西亚的骄傲 、怡保美女之一、拥有马来西亚拿督衔头的国际“打女”杨紫琼的未婚夫。为何点中他做马来西亚旅游代言人而不是他的未婚妻,即享誉国际的拿督杨紫琼?从任何角度来评价,拿督杨紫琼身为马来西亚人肯定较有说服力来成为马来西亚的代言人,拖得先生理应是法国旅游大使才名符其实。难道黄燕燕女士有歧视女人之嫌,认为女人不能够做代言人?何况马来西亚旅游部如果想访问法国的某某商业人士,不能够通过马来西亚驻法国大使馆来处理吗?一国的部长若想“拜会”法国的商家只能靠拖得先生吗?拖得先生目前到底在法国担任政府里的什么职位,黄女士也没有解释清楚,难怪会让人质疑花百万马币请拖得当义务的代言人是否“怪怪”的。
义务可以不用花钱。譬如大学的讲师、出国留学的SPM学生、在国外扬名的马来西亚籍歌手等等都可以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不需花费的情况下宣传马来西亚。那么为何我需要感激和邀请一个外国人义务地花百万元宣传马来西亚呢?
只谈教育:慕容公子等人在2003年说过什么?
2009年6月28日星期日
只谈教育(十四):民族感情(三)
若要举个能够充分表现出民族感情的诗人,余光中是不二人选。他的乡愁已经是经典,我要介绍的是每年六月不能不提的《天安门诗九首》之一《妈妈,我饿了》:
妈妈,我饿了
但是我吃不下
这么苦的滋味
整天哽在我喉头
我怎么吞得下?
妈妈,我累着
但是我睡不着
这么重的感觉
整夜压在我胸口
我怎么睡得着?
妈妈,我死了
但是我不瞑目
这么惨的国家
永远烙在我魂魄
我怎么放得下?
妈妈,我走了
明年的清明节
记得来为我招魂
在民主的岁月
在这天安门下
一贯的诗风,一贯的热情,
不需多加分析,而你
总能体会
对64天安门事件的心情。
还有一位寂寂无闻的年轻人,在20年前,在菊花台写的《我情愿》:
我情愿是一杯清水
泼洒在干涸焦热的大地
我情愿是一束腊梅
任车轮将它辗作尘泥
我情愿是一只杜鹃
永不疲倦地带血长啼
我情愿是一只飞蛾
任烈焰将它燃为灰炬
我情愿是一块岩石
轰轰地倒下在山谷里
我情愿是一株大树
任闪电和狂风将它击穿拔起
祖国啊母亲
只要您一声呼唤
我情愿一百次的死去 ”
纵然无法想象当时的情景
简单的音符
牵引你的
方向。
因此,民族感情超越时空,真情真理也永远是不变的明塔。
妈妈,我饿了
但是我吃不下
这么苦的滋味
整天哽在我喉头
我怎么吞得下?
妈妈,我累着
但是我睡不着
这么重的感觉
整夜压在我胸口
我怎么睡得着?
妈妈,我死了
但是我不瞑目
这么惨的国家
永远烙在我魂魄
我怎么放得下?
妈妈,我走了
明年的清明节
记得来为我招魂
在民主的岁月
在这天安门下
一贯的诗风,一贯的热情,
不需多加分析,而你
总能体会
对64天安门事件的心情。
还有一位寂寂无闻的年轻人,在20年前,在菊花台写的《我情愿》:
我情愿是一杯清水
泼洒在干涸焦热的大地
我情愿是一束腊梅
任车轮将它辗作尘泥
我情愿是一只杜鹃
永不疲倦地带血长啼
我情愿是一只飞蛾
任烈焰将它燃为灰炬
我情愿是一块岩石
轰轰地倒下在山谷里
我情愿是一株大树
任闪电和狂风将它击穿拔起
祖国啊母亲
只要您一声呼唤
我情愿一百次的死去 ”
纵然无法想象当时的情景
简单的音符
牵引你的
方向。
因此,民族感情超越时空,真情真理也永远是不变的明塔。
只谈教育(十三):温故知新谈国小华文
2003年是马来西亚教育部正式在国民小学推行教导华语为附加语文科目的第一年。此部门曾经在文告中说明附加语文科的节数只是一周两节或60分钟。这类科目不是必修科,即非强制性。因此,国小华文不会在UPSR(小六评估考试)列为考试科目。
教育部把在国小推行教导华语科诠释为“致力于塑造马来西亚成为‘多语’社会,并加强国民团结”。要团结国民最终是要通过“一种源流的学校----国小”来完成。如此论调符合了马哈迪的国家教育目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文。当国小 也有华文科的时候,国阵政府殷切盼望华裔家长会把子女送到国小受业。若国家不增建华小,此举将虏获华裔家长的心因为在国小也可以学习华文,更何况部分华裔家长也不那么喜欢华小重重压力的教学方式,也不那么在意孩子是否需要高水平的华文,只要能说会写,可以应付日常所需就满足了。
据知,此措施并不能打响国政政府的如意算盘,经过检讨又推出其他有吸引力的计划。。。。。。
当年的简报:
教育部把在国小推行教导华语科诠释为“致力于塑造马来西亚成为‘多语’社会,并加强国民团结”。要团结国民最终是要通过“一种源流的学校----国小”来完成。如此论调符合了马哈迪的国家教育目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文。当国小 也有华文科的时候,国阵政府殷切盼望华裔家长会把子女送到国小受业。若国家不增建华小,此举将虏获华裔家长的心因为在国小也可以学习华文,更何况部分华裔家长也不那么喜欢华小重重压力的教学方式,也不那么在意孩子是否需要高水平的华文,只要能说会写,可以应付日常所需就满足了。
据知,此措施并不能打响国政政府的如意算盘,经过检讨又推出其他有吸引力的计划。。。。。。
当年的简报:
只谈教育(十二):慢了1 年半
2009年6月27日星期六
只谈教育(十一):民族感情(二)
任何人都有民族感情。等于说华人有华族感情。华族感情是从华族文化释放出来的表情、举动或行为表现和感受。一般而言,华人会在以下的情况释放民族感情:
1.追求民族认同或寻根的时候;
2.离乡背井的时候;
3.与族群有关的事件发生的时候。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新加坡派创新谣固然受了台湾民谣风的影响,他们追寻的是新加坡华人文化感情的定位,一种自我存在的肯定。当新加坡人到国外留学、工作的时候,他们不忘把新加坡挂在嘴边,是信心的肯定和骄傲荣耀的表现。当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华社发生问题的时候,新加坡人也伸出援手表达关怀,是渊源流长的共同文化的认同所释放出来的民族感情。
新加坡人看轻马来西亚(华)人?老一辈的新加坡人称马来西亚(华)人为联邦人,是用了睥睨不屑的眼光吗?新加坡二三十年来一直吸纳马来西亚(华裔)人才,给马来西亚(华)人提供另一管道的读书或深造机会,难道是轻视马来西亚(华)人吗?新加坡是个人才狂的国家,如果马来西亚没有人才,她会欢迎吗?既然每年新加坡不惜几百公里到马来西亚来找人才,你说新加坡轻视马来西亚人吗?如果新加坡轻视马来西亚人,却又到马来西亚来找人才,那么新加坡是不是疯了?
民族感情是新加坡(华)人与马来西亚(华)人不可切割血脉的红线。
1.追求民族认同或寻根的时候;
2.离乡背井的时候;
3.与族群有关的事件发生的时候。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新加坡派创新谣固然受了台湾民谣风的影响,他们追寻的是新加坡华人文化感情的定位,一种自我存在的肯定。当新加坡人到国外留学、工作的时候,他们不忘把新加坡挂在嘴边,是信心的肯定和骄傲荣耀的表现。当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华社发生问题的时候,新加坡人也伸出援手表达关怀,是渊源流长的共同文化的认同所释放出来的民族感情。
新加坡人看轻马来西亚(华)人?老一辈的新加坡人称马来西亚(华)人为联邦人,是用了睥睨不屑的眼光吗?新加坡二三十年来一直吸纳马来西亚(华裔)人才,给马来西亚(华)人提供另一管道的读书或深造机会,难道是轻视马来西亚(华)人吗?新加坡是个人才狂的国家,如果马来西亚没有人才,她会欢迎吗?既然每年新加坡不惜几百公里到马来西亚来找人才,你说新加坡轻视马来西亚人吗?如果新加坡轻视马来西亚人,却又到马来西亚来找人才,那么新加坡是不是疯了?
民族感情是新加坡(华)人与马来西亚(华)人不可切割血脉的红线。
只谈教育(十):民族感情(一)
任何人都有民族感情,哪怕你是黄种人还是白种人。动物呢?比如牛、鸡、猪。它们有NJZ族感情吗?想象应该有。那么,
╭︿︿︿╮
{/ o o /}
( (oo) )
︶ ︶︶ 也应该有猪感情。
很多很多时候,有人对猪非常反感,反感的程度超乎想象!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表明目前流行的AH1N1流感与猪无关因为:
1.AH1N1是新流感品种,与传统的猪流感不同;
2.不吃猪肉也一样会感染AH1N1;
3.猪流感向来是由/from/daripada
╭︿︿︿╮
{/ o o /}
( (oo) )
︶ ︶︶ 传/to/kepada
╭︿︿︿╮
{/ o o /}
( (oo) )
︶ ︶︶
如今是人传人,把这种流感称为猪流感是不妥的,也委屈了猪。
为什么马国的新闻部长不但认为国营电视台RTM1的马来新闻播报时采用猪流感是正确的,而且还建议其他新闻组、媒体也称AH1N1流感为selsema babi呢?
原来他的解释是避免马来乡村人民对AH1N1的发音感到混淆,因为可能有人把AH1N1念成AH-one-N-one,或AH-satu-N-satu。
不过,我倒是联想起中文谚语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居”和英文俚语的“birds of the same feathers flock together”。没有什么隐议程或者影射或者比较之类的动机,只是脑海不期然地冒出
╭︿︿︿╮
{/ o o /}
( (oo) )
︶ ︶︶ 的画面。唉,都说是猪流感啰!
╭︿︿︿╮
{/ o o /}
( (oo) )
︶ ︶︶ 也应该有猪感情。
很多很多时候,有人对猪非常反感,反感的程度超乎想象!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表明目前流行的AH1N1流感与猪无关因为:
1.AH1N1是新流感品种,与传统的猪流感不同;
2.不吃猪肉也一样会感染AH1N1;
3.猪流感向来是由/from/daripada
╭︿︿︿╮
{/ o o /}
( (oo) )
︶ ︶︶ 传/to/kepada
╭︿︿︿╮
{/ o o /}
( (oo) )
︶ ︶︶
如今是人传人,把这种流感称为猪流感是不妥的,也委屈了猪。
为什么马国的新闻部长不但认为国营电视台RTM1的马来新闻播报时采用猪流感是正确的,而且还建议其他新闻组、媒体也称AH1N1流感为selsema babi呢?
原来他的解释是避免马来乡村人民对AH1N1的发音感到混淆,因为可能有人把AH1N1念成AH-one-N-one,或AH-satu-N-satu。
不过,我倒是联想起中文谚语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居”和英文俚语的“birds of the same feathers flock together”。没有什么隐议程或者影射或者比较之类的动机,只是脑海不期然地冒出
╭︿︿︿╮
{/ o o /}
( (oo) )
︶ ︶︶ 的画面。唉,都说是猪流感啰!
2009年6月26日星期五
只谈教育(九):废除英语教数理之政策沸沸扬扬之际
历史是教育的一环。正当马来西亚在酝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历史,正当废除英语教数理政策从2009年年初炒(吵)得人心鼎沸,闹得不亦乐乎之际,我们有必要回顾历史,认识事件的来龙去脉。
一切从2002年开始:
7年后,没想到教育也有七年之痒,这个政策据说要改了,改成“一半一半”。
一半:继续在中学推行英语教数理;
另一半:在小学恢复用各源流学校的媒介语教数理。
应该说,马哈迪的影响力还在。其实,当初马哈迪如果真的一意孤行重新推出英语源流的小学,也许今天又有不一样的声音。
也许正在教数理的老师要问:我们的额外津贴是否会取消?
认真来说,当初给这些老师额外的津贴恰当吗?应该吗?只是当时提出这个问题的人的声音太小了。今天,研究报告说英语教数理的成效只有百分之三;请问,七年来,教育部花了多少额外的钱给这些老师,而这些老师得到了5或10%的津贴,为何只能产生3%的效果?
教育部,你在搞什么?
一切从2002年开始:
7年后,没想到教育也有七年之痒,这个政策据说要改了,改成“一半一半”。
一半:继续在中学推行英语教数理;
另一半:在小学恢复用各源流学校的媒介语教数理。
应该说,马哈迪的影响力还在。其实,当初马哈迪如果真的一意孤行重新推出英语源流的小学,也许今天又有不一样的声音。
也许正在教数理的老师要问:我们的额外津贴是否会取消?
认真来说,当初给这些老师额外的津贴恰当吗?应该吗?只是当时提出这个问题的人的声音太小了。今天,研究报告说英语教数理的成效只有百分之三;请问,七年来,教育部花了多少额外的钱给这些老师,而这些老师得到了5或10%的津贴,为何只能产生3%的效果?
教育部,你在搞什么?
只谈教育(八):Countdown
2009年6月11日星期四
就谈政治:忍不住。。。。。。
我不认识黎添华,但是读了他/她在南洋商报的栏目"横眉冷批"所发表的《变态的成人社会》 (2009/06/10, http://www.nanyang.com/index.php?ch=29&pg=26&ac=968292) 一文,觉得作者并没有阅读和分析所有有关这起风波的报道。
1. 文中提到“无可否认,4574名学生确实是因为理大的疏忽而空欢喜了一场,不过,若没有符合理大的入学资格,为什么我们还要理直气壮地要求该校录取这些不达标的学子?”
我们看中文报如何报道:
Source URL: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16416”
理大很清楚地说明这批4574位学生是从两万多申请者中挑出来的,他们的申请条件都符合理大的入学资格。因此,黎君认为“若没有符合理大的入学资格,为什么我们还要理直气壮地要求该校录取这些不达标的学子”,这说法不能成立。
2. 文中也说:“若我们一心希望拥有间顶尖大学,以及培育有素质的人才,那么,现在坚持将4574名学子送入理大的我们,岂不是自打嘴巴?”
既然是自己的顶尖大学,为人父母想送子女进理大是理所当然的事;这4574为学生都是符合资格的,因此当发觉原本被录取,却在一天内变卦,而理大又不能够把所有8173位符合条件者的“录取分数”公开让大家知道被录取的3599是否都是顶尖中的顶尖,那么试想想,马国国立大学收生制度向来被人诟病,如今顶尖的理大偏偏出现“乌龙电脑坏事”的笑剧,换做是你本身或你家人是4574的一份子,你或你家人会不怀疑,会不伤心,会不怒吼吗?
3. 文中再提到:“若学子只向理大申请入学,而没有同时向大学中心申请,就此,未能被安排进入其他大学也不能责备任何方。。。。。。。若他们没有向大学中心申请,却还能因为‘失望’而进入其他大学,不仅是对其他大学不公,更是对学术的一种羞辱,以及对大学神圣的一种侵犯。”
可见作者并没有了解当初理大被赋予自主权和优先权以挑选精英时,高教部已经声明凡是不被理大接受的将自动交给UPU处理,有机会被其他二三等大学录取。因此,他们其实并不需要向UPU申请。
至于“对其他大学不公”的指责,我不同意。因为一早表明了理大是顶尖大学,拥有优先权,是马来西亚国阵政府公认的第一等大学,所以这批4574被理大认同但由于学额有限而只好割爱,带着失望的心情的学生被派往其他第二三等大学深造,怎会侮辱了这些大学呢?
4. 文中写道:“事情的关键不应该失焦,学子们更不应该被沦为政客的政治筹码。否则,盖过歪理的,始终还是另一个歪理。。。。。。。部分政客与家长都选择了避重就轻,不以事论事,毕竟,在面对学子入学无望之际,多少家长愿意理智正视事实?”
我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是这4574位落选份子(假设真的都不如被录取的3599位)可能因为乱了心绪而胡乱接受政党的“帮忙”,给政客利用当宣传棋子。问题是作者怎能肯定学生沦为了政客的政治筹码呢?看看理大副校长和校长先后如何发布声明能够解开家长学生和其他关注此事的人士的谜团吗?黎君本身所说的不也是歪理吗?
5. 文中如此责备:“当6月27日槟社青团选举近在咫尺之际,有哪些领袖愿意说些‘难听’的真话?也许,部分媒体更可能担心得罪读者而不愿提及事件需正视的另一面。”
黎君应该很会联想和幻想。其实何止槟城社青团,马青没骂吗?马华领袖没生气吗?更何况为何又要把媒体拉下水呢?各大华文报章的社论、言论等版位都分析了事件的严重性(如对本地国立大学失去信心),也表达了对理大应对问题的能力(即危机处理)提出质疑。媒体会怕得罪读者吗?
6. 文章结论是“有时,我们更可能忽视了里头的逻辑与事实。 有时,我们的成人世界就是那么变态,而且,还不可理喻。”
我不否认这里的学子由于教育制度的钳制和约束,缺乏逻辑思维的培育。虽然黎君用了“有时”、“可能”等字眼,但是黎君又站在怎样的客观立场来谈论逻辑的呢?“成人世界(有时)变态【心理、生理不正常】和不可理喻【愚昧、固执、蛮横】”中的成人指的是谁?在此事件上,变态的成人、不可理喻的成人是涉及事件的已经毕业正等待进大学的这批4574位学生(得看我们对成人的定义)、家长、媒体、理大,还是政党和关注这件事的人?
办教育,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最重要的是给人信心。
1. 文中提到“无可否认,4574名学生确实是因为理大的疏忽而空欢喜了一场,不过,若没有符合理大的入学资格,为什么我们还要理直气壮地要求该校录取这些不达标的学子?”
我们看中文报如何报道:
“理大副校長阿末蘇基里指出,學校電腦系統出差錯,才會導致原本已經錄取的學生遭到除名;針對此事,他正式向受影響的家長和學生道歉!他說,根據學校記錄,共有22萬人申請進入學校深造,但符合資格者有8173人,當中只有3599人被錄取。他補充,理大將會被錄取後又遭除名的學生名單,交給大學中心單位去處理;因此,學生們不必擔心沒有深造的機會。
Source URL: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16416”
理大很清楚地说明这批4574位学生是从两万多申请者中挑出来的,他们的申请条件都符合理大的入学资格。因此,黎君认为“若没有符合理大的入学资格,为什么我们还要理直气壮地要求该校录取这些不达标的学子”,这说法不能成立。
2. 文中也说:“若我们一心希望拥有间顶尖大学,以及培育有素质的人才,那么,现在坚持将4574名学子送入理大的我们,岂不是自打嘴巴?”
既然是自己的顶尖大学,为人父母想送子女进理大是理所当然的事;这4574为学生都是符合资格的,因此当发觉原本被录取,却在一天内变卦,而理大又不能够把所有8173位符合条件者的“录取分数”公开让大家知道被录取的3599是否都是顶尖中的顶尖,那么试想想,马国国立大学收生制度向来被人诟病,如今顶尖的理大偏偏出现“乌龙电脑坏事”的笑剧,换做是你本身或你家人是4574的一份子,你或你家人会不怀疑,会不伤心,会不怒吼吗?
3. 文中再提到:“若学子只向理大申请入学,而没有同时向大学中心申请,就此,未能被安排进入其他大学也不能责备任何方。。。。。。。若他们没有向大学中心申请,却还能因为‘失望’而进入其他大学,不仅是对其他大学不公,更是对学术的一种羞辱,以及对大学神圣的一种侵犯。”
可见作者并没有了解当初理大被赋予自主权和优先权以挑选精英时,高教部已经声明凡是不被理大接受的将自动交给UPU处理,有机会被其他二三等大学录取。因此,他们其实并不需要向UPU申请。
至于“对其他大学不公”的指责,我不同意。因为一早表明了理大是顶尖大学,拥有优先权,是马来西亚国阵政府公认的第一等大学,所以这批4574被理大认同但由于学额有限而只好割爱,带着失望的心情的学生被派往其他第二三等大学深造,怎会侮辱了这些大学呢?
4. 文中写道:“事情的关键不应该失焦,学子们更不应该被沦为政客的政治筹码。否则,盖过歪理的,始终还是另一个歪理。。。。。。。部分政客与家长都选择了避重就轻,不以事论事,毕竟,在面对学子入学无望之际,多少家长愿意理智正视事实?”
我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是这4574位落选份子(假设真的都不如被录取的3599位)可能因为乱了心绪而胡乱接受政党的“帮忙”,给政客利用当宣传棋子。问题是作者怎能肯定学生沦为了政客的政治筹码呢?看看理大副校长和校长先后如何发布声明能够解开家长学生和其他关注此事的人士的谜团吗?黎君本身所说的不也是歪理吗?
5. 文中如此责备:“当6月27日槟社青团选举近在咫尺之际,有哪些领袖愿意说些‘难听’的真话?也许,部分媒体更可能担心得罪读者而不愿提及事件需正视的另一面。”
黎君应该很会联想和幻想。其实何止槟城社青团,马青没骂吗?马华领袖没生气吗?更何况为何又要把媒体拉下水呢?各大华文报章的社论、言论等版位都分析了事件的严重性(如对本地国立大学失去信心),也表达了对理大应对问题的能力(即危机处理)提出质疑。媒体会怕得罪读者吗?
6. 文章结论是“有时,我们更可能忽视了里头的逻辑与事实。 有时,我们的成人世界就是那么变态,而且,还不可理喻。”
我不否认这里的学子由于教育制度的钳制和约束,缺乏逻辑思维的培育。虽然黎君用了“有时”、“可能”等字眼,但是黎君又站在怎样的客观立场来谈论逻辑的呢?“成人世界(有时)变态【心理、生理不正常】和不可理喻【愚昧、固执、蛮横】”中的成人指的是谁?在此事件上,变态的成人、不可理喻的成人是涉及事件的已经毕业正等待进大学的这批4574位学生(得看我们对成人的定义)、家长、媒体、理大,还是政党和关注这件事的人?
办教育,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最重要的是给人信心。
2009年6月10日星期三
只谈教育(五)= 不谈政治(十六):马中情的另一种看法
下文是转载和节录字独立新闻网。
同样是唐南发的文章,题目是纳吉的“中国情结” ,值得一读。全文见: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9896.html
我比较看中文章的后半部,兹节录为记:
同样是唐南发的文章,题目是纳吉的“中国情结” ,值得一读。全文见: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9896.html
我比较看中文章的后半部,兹节录为记:
“把纳吉的谈话放在马中两国关系的历史脉络中看,即刻显得造作和矫情,正合了那句老话:巧言令色,鲜矣仁。纳吉不敢把近日狠批马共及陈平不遗余力的新闻部长莱益斯雅丁带去北京,不就是心虚所使然?【点击:部落格鼓吹共产 莱益斯恫言整肃】
承认华教何必舍近求远
至于承认中国名校文凭,纳吉不过是在“考虑”的阶段,诸君倒也无须过早兴奋。在国内,独中统考文凭依然举步维艰。如果纳吉打从心底承认华教对国家的贡献,大可不必舍近求远,先从华小师资和校地不足的老问题着手解决。
至 于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宣布给予独中马来文教师培训以示政府的认可,看似肯定,实为贬低。一来,他认为独中的马来文师资欠佳,这或许是事实,却并非绝 对;二来,所谓的“一个马来西亚”必须是以马来文优先,所以他不谈如何提升作为“养子”的华小师资,或如何改善国中华文班的困境,反而要求被政府视为“弃 子”的独中先把马来文搞好。【点击:宣布助培训独中国文教师 慕尤丁感谢独中培育人才】
纳吉在忙着鉴定中国名校之余,是否也应该花些时间看看国内的教育体系出了什么毛病?既然他相信更多非华人懂得中文将促进我国各民族了解,总不能光说不练啊!
最后说到华裔马来西亚人的爱国心,老调重弹了,不必当真。什么叫做“从不怀疑”?难道尊贵的首相先生忘了1987年10月茅草行动前夕“以华人的血洗马来人的剑”的“豪言”出自谁的口中?
当纳吉这边厢忙着“保证”,那边厢巫统喉舌和领袖却不断高谈非马来人是外来者,加上一年一度的公共服务局奖学金分配不公平闹剧,如果还有人因为纳吉的这句话而陶醉,活该他将来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
惺惺作态的浪漫宣传
当然,国家首脑通过外交关系中的民族情结拉抬支持度属正常现象,例如历任美国总统就不忘借同以色列和爱尔兰的良好关系讨好国内犹太裔和爱尔兰裔选民。然而,除此之外,过多的浪漫宣传和不切实际的炒作就显得惺惺作态。据称温家宝总理还以“一门两将相”称赞拉萨和纳吉,如果属实,就大为不智。
拉萨(Abdul Razak)或许具有一定的雄才大略,弄权术堪属一流,但其长子(我们的现任首相)却丑闻缠身,对霹雳州的民主建设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要说拉萨虎父无犬子,亦颇为勉强,绝对不值得一个准超级强国的总理美言至斯。
文章结束之前,必须提到纳吉以首相身份访华,随扈的团队颇为庞大,开销都应该透明处理。其夫人结伴,情有可原,但把马中关系当作家庭旅游,孩子与母亲拉哈也一并同行,一切费用由谁买单可得要弄得清清楚楚,切莫马虎,身体力行贯彻其倡导的1Malaysia八大价值观之一的“廉正”。
screen.width-430)this.width=screen.width-430" src="http://www.merdekareview.com//upload/news/n932005123528.jpg" vspace="5" align="right" border="0" hspace="5">
一言以蔽之,若单凭纳吉一次访华所营造出来的“效应”就能促使华人情归国阵,吾人从此无须论政绩矣。须知当年拉萨和毛泽东握手(上图),并没有改变华人在本国的命运;纳吉正在和中共领导人相互吹捧的当儿,内政部官员也在吉隆坡忙着“剿共”。【点击:充公“含共产成分”T恤 内政部首都商档“剿共”】
一言以蔽之,若单凭纳吉一次访华所营造出来的“效应”就能促使华人情归国阵,吾人从此无须论政绩矣。须知当年拉萨和毛泽东握手(上图),并没有改变华人在本国的命运;纳吉正在和中共领导人相互吹捧的当儿,内政部官员也在吉隆坡忙着“剿共”。【点击:充公“含共产成分”T恤 内政部首都商档“剿共”】
马来西亚就是这么一个荒谬绝伦的国家,其国运绝非纳吉的中国情结得以改变。
注一:参见陈平的《我方的历史》英文版413至436页。”
我认为在政治诡谲多变的时代,文中提及的几点应该铭刻于心,谨慎观察目前领导层的言行,看看他们能不能于两年内制定并推行中庸的政策:
1。如果纳吉打从心底承认华教对国家的贡献,大可不必舍近求远,先从华小师资和校地不足的老问题着手解决。
2.当纳吉这边厢忙着“保证”,那边厢巫统喉舌和领袖却不断高谈非马来人是外来者,加上一年一度的公共服务局奖学金分配不公平闹剧。
3.但其长子(我们的现任首相)却丑闻缠身,对霹雳州的民主建设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4.其夫人结伴,情有可原,但把马中关系当作家庭旅游,孩子与母亲拉哈也一并同行,一切费用由谁买单可得要弄得清清楚楚,切莫马虎。
5.若单凭纳吉一次访华所营造出来的“效应”就能促使华人情归国阵,吾人从此无须论政绩矣。。。。。。。纳吉正在和中共领导人相互吹捧的当儿,内政部官员也在吉隆坡忙着“剿共”。
我认为在政治诡谲多变的时代,文中提及的几点应该铭刻于心,谨慎观察目前领导层的言行,看看他们能不能于两年内制定并推行中庸的政策:
1。如果纳吉打从心底承认华教对国家的贡献,大可不必舍近求远,先从华小师资和校地不足的老问题着手解决。
2.当纳吉这边厢忙着“保证”,那边厢巫统喉舌和领袖却不断高谈非马来人是外来者,加上一年一度的公共服务局奖学金分配不公平闹剧。
3.但其长子(我们的现任首相)却丑闻缠身,对霹雳州的民主建设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4.其夫人结伴,情有可原,但把马中关系当作家庭旅游,孩子与母亲拉哈也一并同行,一切费用由谁买单可得要弄得清清楚楚,切莫马虎。
5.若单凭纳吉一次访华所营造出来的“效应”就能促使华人情归国阵,吾人从此无须论政绩矣。。。。。。。纳吉正在和中共领导人相互吹捧的当儿,内政部官员也在吉隆坡忙着“剿共”。
2009年6月7日星期日
只谈教育(四): 统考的水平
2009年6月6日星期六
只谈教育(三):只有中文报才一再强调的。。。。。。
马来西亚首相访华,6月6日的英文报星报(小开本型)用了约三个全版刊登,重点全围绕在经济和外交领域。反观中文报都大幅度报道马中情、老少情、饮水思源和感恩情。
中国领导人谈饮水思源不外是珍惜前人建构两国来往的桥梁,今天就继续维持这份友谊。
马国领导人谈感恩情,却:
1.搬出母亲坐镇,通过历任驻马大使拜访其母而“刻意”带出华人是重感情,讲感恩的,明示华人应该感激其父当年“勇敢”和中国建立邦交,因此其父的儿子继位时,华人理应懂得感恩回报,往后如有任何小补选或大全选,一定要饮水思源,闭上眼睛投他和他的朋党。
2.不谈马共,只谈中共;否定马共,肯定中共;拒绝统考,接受高考。因此,马国国立大学可以接受有高考资格的中国学生来深造,却拒绝让本地的独中生入校门。
可惜啊,中文报渲染马中情,马来西亚前锋报偏偏指责马共陈平滥杀情!
中国领导人谈饮水思源不外是珍惜前人建构两国来往的桥梁,今天就继续维持这份友谊。
马国领导人谈感恩情,却:
1.搬出母亲坐镇,通过历任驻马大使拜访其母而“刻意”带出华人是重感情,讲感恩的,明示华人应该感激其父当年“勇敢”和中国建立邦交,因此其父的儿子继位时,华人理应懂得感恩回报,往后如有任何小补选或大全选,一定要饮水思源,闭上眼睛投他和他的朋党。
2.不谈马共,只谈中共;否定马共,肯定中共;拒绝统考,接受高考。因此,马国国立大学可以接受有高考资格的中国学生来深造,却拒绝让本地的独中生入校门。
可惜啊,中文报渲染马中情,马来西亚前锋报偏偏指责马共陈平滥杀情!
只谈教育(二):承认中国大学文凭
继顶尖的笑话后,马来西亚又创另一个笑话。
慕容公子曾经在会见7大华团代表后,斩钉截铁地表示:天枰政府不能承认马来西亚独中统考文凭。然而我们都知道中国许多大专院校接受统考文凭为入学资格。简单的逻辑是如果独中不在马来西亚教育政策里,那么为何独中生可以获准考PMR,SPM, STPM呢?国立和私立的主要分别在于行政和学费的问题。假设私立学校可以不顾国家的教育政策来办学,政府教育部门如何发准证、何必要监督他们呢?如果可以不必有准证而办学,那么私立学校何必要教马来西亚文?至于私立大专也何必要教授种族课程和清真教与其他文明之类的课程呢?
最不能忍受的是:独中既然要独立,就不需要政府的资助。这种论调竟然来自一国副揆!如果这种论调站得住脚,那么凡是孩子在独中或其他私立学校读书的家长岂非可以要求减税?到底是谁授权 “政府” 管理国家的? 马国人民自然包括华人,华人中自然也包括把孩子送去独中的家长,难道这些家长都是独立的异议分子吗?何况独中是个特别单位,是在不接受改制的情况下为了保留母语教学而“延伸”下来的,并非突然冒出来的新机构。
假设一国副揆连历史都不敢也不肯正视,如何让华社对他的领导有信心呢?
这是可悲的笑话。
慕容公子曾经在会见7大华团代表后,斩钉截铁地表示:天枰政府不能承认马来西亚独中统考文凭。然而我们都知道中国许多大专院校接受统考文凭为入学资格。简单的逻辑是如果独中不在马来西亚教育政策里,那么为何独中生可以获准考PMR,SPM, STPM呢?国立和私立的主要分别在于行政和学费的问题。假设私立学校可以不顾国家的教育政策来办学,政府教育部门如何发准证、何必要监督他们呢?如果可以不必有准证而办学,那么私立学校何必要教马来西亚文?至于私立大专也何必要教授种族课程和清真教与其他文明之类的课程呢?
最不能忍受的是:独中既然要独立,就不需要政府的资助。这种论调竟然来自一国副揆!如果这种论调站得住脚,那么凡是孩子在独中或其他私立学校读书的家长岂非可以要求减税?到底是谁授权 “政府” 管理国家的? 马国人民自然包括华人,华人中自然也包括把孩子送去独中的家长,难道这些家长都是独立的异议分子吗?何况独中是个特别单位,是在不接受改制的情况下为了保留母语教学而“延伸”下来的,并非突然冒出来的新机构。
假设一国副揆连历史都不敢也不肯正视,如何让华社对他的领导有信心呢?
这是可悲的笑话。
2009年6月1日星期一
只谈教育(一):顶尖奖学金挑起的课题
马国目前的中學制度培养了怎样的人才?学生考了SPM(马来西亚中五毕业资格的公共考试),其A到底能代表什么?打个譬方:
如果马来西亚有先进的高科技设备、服务等等,而人民都具有起码的道德水准,那么商业广场不需要很多人力,大部分操作包括付款都是自己动手----把物品价格扫描、装袋、付款。从市场角度解读的话,这些消费者都具备了使用“先进”知识的条件,他们的教育制度应当把操作电子系统作为学生学习的初级基础,把自动【付款、装袋等】列为基本商业与社交道德标准。也就是说A的值会随着人的生活素质而改变。A是主观的,而这种A是不能比较的,只能在有限的范围里(如自己的国家)运用。有没有客观的A?有,可那得依循一个公认的标准。简单的讲,须有比较。
在马来西亚,现有的中学制度尚不能培养有世界级的市场价值的人才,因为:
1.SPM只属于O水平;Matriculation预科班是马来西亚级的,而STPM又被批判成“累死人、考死人”,已经逐渐变质,也失去原有的价值(因为许多父母把SPM当作进大学的最终资格)和尊重;
2.所学的科目流于知识表层的多,激发思维的少。举个例子,中学的道德教育过于表面化, 从PMR到SPM 学生学的是死的道德观,没有实践的基础。 考过道德教育的学生都知道如何拿A, 为什么拿不到A,或拿E是否代表道德水平低等问题。
马来西亚的教育充斥太多的应试价值,最近因为马国政府海外奖学金风波而闹得连家长都恼羞成怒地说:“读了这么多书,却拿不到奖学金,读来做什么?”,“读来做什么”一语道破马来西亚教育十分脆弱的本质。 若以教导英文书信为例,学生学习之后竟然不会举一反三把公函运用到商业书信上。这原本就是失败的教育的证据。单是英文科语文本身,根据英文老师的观察,学生大部分无法掌握正确的书写语法,也学不好发音和交际技能。我本身就收到一封寄来中文系的信,信封写的是:“To: Departure of Chinese, UXM, 4XX00 Selangor”。"系"为何变成departure呢?
再以华文为例,目前中学应用文的教授完全以考试为最终目标。学生都采用“死背”内容的方法,如果略修改一些要求,学生可能措手不及,面对问题而不知所措了。不注意应用文的基本条件是学习应用文的致命伤。应用文是辞简义赅,以书面语为主,除了达到沟通的目的之外,也能让学生多了解词汇的语感和意义层次的高低等用法。
换言之,知识与实践脱钩了。
无论如何,我们别忘了一个重要的中介----老师。教师的素质在教与学的范畴里同样重要。我们应该查一查师训学院的受训学员到底拥有怎样的学历。此外,政府把精英都送出国外,念的都是与人文、语文、教育无关的理工或商业专业。试问,国阵政府愿意花钱栽培精英当老师吗?没有优良的师资,我们如何期望有优秀的学生呢?
如果马来西亚有先进的高科技设备、服务等等,而人民都具有起码的道德水准,那么商业广场不需要很多人力,大部分操作包括付款都是自己动手----把物品价格扫描、装袋、付款。从市场角度解读的话,这些消费者都具备了使用“先进”知识的条件,他们的教育制度应当把操作电子系统作为学生学习的初级基础,把自动【付款、装袋等】列为基本商业与社交道德标准。也就是说A的值会随着人的生活素质而改变。A是主观的,而这种A是不能比较的,只能在有限的范围里(如自己的国家)运用。有没有客观的A?有,可那得依循一个公认的标准。简单的讲,须有比较。
在马来西亚,现有的中学制度尚不能培养有世界级的市场价值的人才,因为:
1.SPM只属于O水平;Matriculation预科班是马来西亚级的,而STPM又被批判成“累死人、考死人”,已经逐渐变质,也失去原有的价值(因为许多父母把SPM当作进大学的最终资格)和尊重;
2.所学的科目流于知识表层的多,激发思维的少。举个例子,中学的道德教育过于表面化, 从PMR到SPM 学生学的是死的道德观,没有实践的基础。 考过道德教育的学生都知道如何拿A, 为什么拿不到A,或拿E是否代表道德水平低等问题。
马来西亚的教育充斥太多的应试价值,最近因为马国政府海外奖学金风波而闹得连家长都恼羞成怒地说:“读了这么多书,却拿不到奖学金,读来做什么?”,“读来做什么”一语道破马来西亚教育十分脆弱的本质。 若以教导英文书信为例,学生学习之后竟然不会举一反三把公函运用到商业书信上。这原本就是失败的教育的证据。单是英文科语文本身,根据英文老师的观察,学生大部分无法掌握正确的书写语法,也学不好发音和交际技能。我本身就收到一封寄来中文系的信,信封写的是:“To: Departure of Chinese, UXM, 4XX00 Selangor”。"系"为何变成departure呢?
再以华文为例,目前中学应用文的教授完全以考试为最终目标。学生都采用“死背”内容的方法,如果略修改一些要求,学生可能措手不及,面对问题而不知所措了。不注意应用文的基本条件是学习应用文的致命伤。应用文是辞简义赅,以书面语为主,除了达到沟通的目的之外,也能让学生多了解词汇的语感和意义层次的高低等用法。
换言之,知识与实践脱钩了。
无论如何,我们别忘了一个重要的中介----老师。教师的素质在教与学的范畴里同样重要。我们应该查一查师训学院的受训学员到底拥有怎样的学历。此外,政府把精英都送出国外,念的都是与人文、语文、教育无关的理工或商业专业。试问,国阵政府愿意花钱栽培精英当老师吗?没有优良的师资,我们如何期望有优秀的学生呢?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