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杏坛热闹,原来是小学乐园点燃了战火。引子是小学评估考试的华文试题。
我不想讨论试题的难易程度,也不想讨论对错的问题。我在思考,为什么华社那么在意学生能不能在考试中横扫全部科目的“A”。我们都说这是教育制度带来的僵硬的考试制度的错,可这个错为何不可以纠正呢?
脑子浮现的外在因素有:
1. 教育部评估学校的“作为”,如好学校、进步的学校等,就是以学校的公共考试表现为准,那么校长、老师、家长和外人(第三者)怎能不根据学生的成绩来“看学校”呢?
2. 教育部要给学校定型,如精明学校、顶尖学校、首选学校、重点学校等让人满天神佛的名堂,根本就是以学校的公共考试表现为重要指标,那么校长和老师怎能不全力以赴,为好成绩而努力呢?
3. 如果学校是属于顶尖型的,是模范学校,那么这所学校有自主权,校长老师学生都有奖励,校长老师的待遇也比别的学校优渥。试问,谁不想往高处爬?
4. 凡是有好名堂,有高校誉的学校,有哪个家长不把孩子往那儿送?家长争着把孩子送去,就会期望老师把孩子教好,而这个好的定义是成绩好。老师当然不可以掉以轻心,校长更要老师维持学校的名誉声望。这环环相扣的效应形成了成绩决定一切的局面。
5. 小学评估考试只是衡量小学生六年来的学习成果,这些孩子还要上中学,还有至少五年的学习生涯,家长为何那么紧张?其实这才是个非常关键点。
谈谈那个关键点。读了六年的小学课程,要上中学,但是要上哪所中学?至少有华文独立中学(简称独中)和国民中学两种选择。一般人是不考虑独中,而不考虑把孩子送去独中的原因,绝大部分是复杂的心理因素造成。马来西亚华人对独中教育的复杂心理如果编写成电视连续剧,是可以拍上百集的,这里暂时按下不谈。我想,假设设立不送孩子去独中的原因排行榜,排在前面几项的少不了跟钱有关的问题。反过来看,家长送孩子去国民中学就读,就不得不认真思考要送去哪所了。望子成龙,父母当然希望孩子就读的中学是“有水准的”。“有水准的”学校就是名誉声望高的,而“名誉声望高的”当然是以学生公共考试如PMR、成绩来论英雄了。可是,从小学升上哪所中学是由教育部的属下单位管的、派的,家长要如何考虑呢?考虑哪所又有何用呢?原来这另有乾坤,国民中学与小学一样也有"型"的,也被分门别类的,如“受控制”(意思是首选)的中学、寄宿中学(属于宝贝型)等。这些学校“收生”条件是以小学评估考试的成绩为准绳,一旦你的孩子进入这种学校,相信必定再五年后的SPM考到很多A。 这时候的很多A就十分有价值因为可以申请政府海外大学的奖学金攻读马来西亚本地大学达不到国际水平的课程。明白了这关键点,不难了解为何小学评估考试成绩对马来西亚华社,尤其是华裔父母,的重要了:
1. 父母从此省下了一大笔钱,如果幸运地申请到外国读医学系,哈哈,那等于是有了一栋洋房。
2. 父母脸上有光,因为孩子的大学教育费是由政府供的。
3. 父母觉得安慰,因为孩子有出息,不必父母花钱。
假如我想的是正确的,我反而觉得悲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