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5日星期二

漫谈STPM中文(之二)

试卷二是可以准备的,试卷二是比较容易取分的。这个说法并没有错,问题是学生并不知道他们应该审题,应该把关键词给圈起来,针对题目的需要回答。且让我们看看去年卷二的几个问题 :
1。试说明战国时代的南方诗歌产生的因素,并略谈这类诗歌的特征。
首先要注意的是这个问题有两个部分“南方诗歌产生的
因素”和“特征”。别只回答一个部分,否则就可能只获得一半的分数了。
其次得明白何谓“战国时代的南方”。如果把战国代时当作南北朝,就可能以南北朝民歌来作答;倘若把南方当作北方,就可能以诗经作为叙述的对象。结果当然全都错了。如此答案,请您想一想能够取得多少分?

审题完后,别忘记写答案时需要用完整的句子,不要词不达意。说到词不达意,也许有人会建议:那么干脆把课文给背起来不就得了。无可否认,甲组的古代文学史和乙组的现代文学史,既然都属于“历史”范畴,材料当然是既定的、无可更改的,学生如果认为“要背”,那也无可厚非,不过千万不要死背!背也是学习方法,也是增强记忆的训练手段,但绝非“死”背。死背不会疏通您的脑筋,不会让您举一反三,反而推您进死胡同。会背的人是记得关键词,然后尝试把这些线索串成一条联想链。相反地,死背会把你应得的分数消灭掉。

例如:标准答案是;“楚辞大量地使用了楚国的方言口语,形成了她的语言艺术上特有的风格。南方使用的“些”、“兮”等,都是楚地的词语。”而你因为死背却写成:“楚国大量地使用了楚辞的言语,形成了她的语言艺术上的风格。南方使用的"些”、“分”等楚帝的词语。"--第一句,您认为楚辞和楚国对调位置会不会造成歧义?会,则无分;不会,则满分。第二句,楚帝是谁?楚帝的词语到底是什么呢?其实,第二句不须多考虑其词语意思,就直接得个零分,因为第二句不是完整的句子,没有意义。假设第二句除去“的”字,反而会有些意思。以上解释的重点是指出死背的反效果;一旦忘记了几个字,您因为一早就失去了判断能力,自然就不会灵活地处理“没有意义”的句子,也必然不会“当场”修改错误了。

7。试分析鲁迅的杂文的内容,并说明他写杂文所保持的态度。
首先要注意的是这个问题有两个部分“杂文的
内容”和“写杂文的态度”。别只回答一个部分,否则就可能只获得一半的分数了。(与1属于相同的调子)
其次问题是
关于鲁迅,重点是杂文。如果把鲁迅当作巴金,倘若把杂文当作小说,就可能以巴金的小说作为叙述的对象。结果当然是离题了。如此答案,请您想一想能够取得多少分?
相信学生错把鲁迅当巴金来看待的情形鲜少出现,可是把鲁迅杂文当作鲁迅的小说来理解的就大有人在,只因鲁迅的小说太出色了,其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皆深入“考”心,一不小心就会张冠李戴。结果分数也自然随风飘逝。

至于丙组的古典文学(文选)和丁组的现代文学(文选),其要求就不是“史”了,若学生对选文不求甚解,横扫鸡蛋的机会肯定相对增加。下回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