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6日星期二

评广告“请投马来西亚一票”

最近你常看电视吗?
为何有此一问?
因为马来西亚全国大选到了,大家都想看热闹。
那,你看过一个广告,叙述了马来西亚历任首相的治国成果(成果、成效是目前最热的词),而最后一句是:“请投马来西亚一票”的吗?
有何不妥?
我想先谈谈白桦。
他是谁?

白桦原名陈佑华,是中国电影剧作家、诗人和作家。他生于河南信阳,15岁时便发表了第一篇诗作,第一次以白桦为笔名。1947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他 1951年开始创作,1961到1964年在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任编辑。1964年调武汉军区创作组。“
文革”后中断多年的创作得以继续, 但作品多有争议,譬如:文革后曾因写作剧本《苦恋》,表达一代人对现实政治的怀疑而受到批判。其作品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风格,其中长篇小说 《远方有个女儿国》写文革中一个青年的心路历程,将个人与政治及民族两性等各种问题纳入到思索的范围,文字峻美且颇有力度,十分值得一读。1985年转业到上海作协做专业作家。1986年以后应邀出访过美、法、德、日、澳等十几个国家。1988年参加美国爱荷华写作计划,并在美国哈佛、哥伦比亚、明尼苏 达等二十余所大学做巡回演讲。在创作上,几乎尝试过所有的文学形式:诗歌、小说、电影、戏剧、 散文等,均有结集出版。马来西亚STPM中文科试卷二(文学试卷)之现代文学,介绍了白桦的新诗《船》。 其代表电影剧作有《山间铃响马帮来》、《曙光》、《今夜星光灿烂》、《孔雀公主》及《最后的贵族》等。而白桦最受80年代文学爱好者瞩目的是他的剧本《苦恋》;《苦恋》的电影剧本由白桦、彭宁两位作家联袂创作,发表于1979年第3期《十月》杂志。随后,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摄制成影片,由彭宁导演,改名为《太阳和人》。根据评价:“这是一部中国人耳熟能详却没有看过的电影,介绍这部片子,还得根据文学剧本”。《苦恋》的故事梗概如下:

这故事是画家凌晨光一生的遭遇。在旧中国,少年凌晨光虽家境贫寒,但是很有才华,得到不少人的器重。年轻时,他被国民党抓壮丁,有幸被船家女绿娘搭救而彼此相爱。后来,凌晨光因反对国民党被特务追捕,就逃到国外。在美洲的某个国家,他成为著名的画家。不久,绿娘也来到美洲,总算有情人终成眷属。中国解放后 ,凌晨光夫妇返回祖国。在轮船驶入中国领海看到五星红旗之时,他们的女儿降生了。因此,他们为女儿并取名为“星星”。回到中国享受了短暂的快乐时光后,没料到十年“文革”浩劫来临,凌晨光一家的命运堕入谷底。他们全家人被赶到没有窗户的昏暗斗室居住。凌晨光生日那天,他被打得遍体鳞伤。星星觉得在这个国家已经不能容身了,决定和男朋友到国外去。凌晨光表示反对,女儿反问父亲:“您爱这个国家,苦地着这个国家……可这个国家爱您吗?”凌晨光无法回答。女儿走后,不久,凌晨光也被迫逃亡,成为一个靠生鱼、老鼠粮生活的荒原野人。就在某日,雪停天晴,凌晨光的生命也来到尽头。他用最后一点力量在雪地里爬出“一个硕大无比问号”。
当然,这样的剧本在80年代的中国肯定会闯出大祸,白桦被批的遭遇这里就不谈了。有兴趣者可以观赏凤凰卫星电视台制作的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访问白桦。〖《苦恋》上网址v.youku.com/v_show/id_cd00XMTc4Mzg5NzY=.html〗

白桦在访谈中诠释了他不得人(当权者)的心的原因在于我们中“不要问国家能为我们做什么,而是我们能为国家做什么”的毒太深,以至当有人怀疑地反问:“您爱这个国家,可这个国家爱您吗?”时,就认为这个人没有爱国心。太世间最残忍的事,莫过于把美展现出来,再亲手一一毁掉;世间最无奈的事,莫过于赤血丹心的人,最终凄惨的结束他悲凉的一生。这是白桦替千千万万的受难文人在文化大革命里叙述心里话。

访谈中,白桦交代了当时参与评论《苦恋》的人十分激动因为凌晨光和他女儿分别的那场戏中经典而又引起争议的一句话“您爱这个国家,〖苦苦地着这个国家……〗可这个国家爱您吗?被曲解成质疑祖国爱你,可您爱祖国?”如此高操的爱国主义。根据白桦,当时法国的一些报章也评论了这件事,而他们认为祖国和国家是不同的概念:祖国是不能不爱的,没有爱与不爱的问题;可是国家可以爱,可以不爱,因为国家是政权的概念。白桦认为《苦恋》描述的背景是处于四人帮掌权的时候,这样的国家怎能爱呢?四人帮是政治的机器,是可以不爱的。

谈白桦,引述谈话中提到的祖国和国家两者在概念上的差异,并非故弄玄虚,或就此模糊焦点,而是有感而发。执政者时常批评在野党喜欢反对,而反对执政者提出的治国政策,就是反政府,而政府代表国家,所以反政府就是反国家,那么,结论是在野党就是反国家的政党。倘若根据祖国和国家的概念来看,在野党反国家并没有错,因为他们反的不是祖国马来西亚,而是马来西亚的政府,是替人民做事的其中一个阵线的政治组织。
何况在野党并非卖国贼,更不是叛国者。

马来西亚对于她的人民来说是祖国,可是执政的国阵对于马来西亚人民来说是(马来西亚)国家的代表;这就是为何当别的国家和马来西亚签署某备忘录时,国阵可以说它代表马来西亚这个国家和别国建立外交,可以说它是马来西亚的政府,但不能说它是马来西亚。简言之,
马来西亚属于人民的,执政党的成员是马来西亚的人民,在野党的党员也是马来西亚的人民,不属于任何政党的也都是马来西亚的人民。所以,以语言的观点、逻辑的分析和普通的常识来评论“请投马来西亚一票:投的是国阵”这句话,结论是马来西亚国阵是自高自大与狂妄和目中无人的。

排山倒海的广告牢牢地由国阵驾驭,这实在无可厚非,因为国阵财多势大。然而,如果不是有商家、企业家、忠心耿耿的粉丝等赞助,那么这笔广告费从何而来?人民是否可以要求他们公布这一批的广告费是由谁支付的、如何支付的呢?问题是:他们肯说吗?

2008年2月24日星期日

短讯:关于马来西亚高教学校文凭考试-中文科

马来西亚高教学校文凭考试(简称STPM)的中文科(学习方式、考试格式和考试选用课本、材料和参考书目)将跟随着此项考试的整体改革而做出改变。这个讯息并非空穴来风,两年前即2006年就陆续有来。此改变是为了拉近STPM和大学预科考试(简称预科班或Matriculation)的差距。虽然在学习时间的长短上,两者还是有分别(STPM费时一年半而大学预科只须一年),但是STPM考试的进行方式将依照大学预科的学期制--“既考不究”法,把每科的评估分成三次,即一个学期考一回,每回评估几个项目。

不过,肯定的是2008年的中六一年级(即Lower Six)学生如果选修中文将会根据目前的考试纲要、格式、用书、参考书目和进行的方式--也就是在修完整个中六课程后在一次性的考试中完成所有科目的评估考试。

按照马来西亚考试理事会(简称MPM)的惯例,任何关于考试的消息务必在整个课程开始前的四个月前公布。
换言之,既然今年一月已经过去了那么如果有任何变动最快将从2009年的中六新生开始。

要声明的是:这是我根据和观察MPM历年的作风所作的答复,并不代表MPM发言。确实/最后的决定当然还是落在MPM本身。

2008年2月23日星期六

何当共尝酿豆腐?却话红楼退隐时

陈广才下车。我倒是很意外,虽然2007年曾经有他可能辞职的迹象,但是他留了下来。当时可能辞职的消息传开出来时,我就认为没这可能,因为我印象中的陈部长,哪管什么山路崎岖,不是那么轻易地认输的人甚至当马来西亚马华公会总会长黄家定对外宣布这届大选是他最后一次上阵时,陈部长的评价是:那是黄家定的个人选择,让我看到一个依然那么有自信的陈广才。

为何陈部长会下大决心放弃参选呢?这并非我这篇文章的目的。25年前,1983年,陈广才打了电话问:“螃蟹,吉隆坡增江中学有个母语班空缺,来不来?”我接受了。接下来的3年里,倘若刚好两人下课的时间相差不久,有时我们会一起到怡保路某蚬壳标汽油站旁的一条窄狭小巷里的酿豆腐档尝尝他一直认为比安邦路还好的酿豆腐、酿辣椒、“腐皮”等,再加上凉茶。85年底,胡须佬说:“时机成熟了,我不久会辞掉马来西亚农业大学(如今的博特拉大学)语文老师一职,正式下海去。”我祝福他,希望他最终可以坐上教育部长的位子,替华社解决母语班的困境,而我依然选择留守教育这一环(所以后来也到过拉曼学院教中文)。没料到他竟然说:“为何不祝福我当首相?”我戏谑回应:“你当首相,那我就回去当总理!”说个笑话,他被称为胡须佬就因为他嘴上那两撇须子。然而,胡须佬另有双关“咸湿佬”的意思。如果当初我也下海去,有那个能耐跟随他,政坛上岂非会有“又咸又湿的螃蟹”?那可太恐怖了。看来,我不下海是正确的吧。

86年,陈广才第一次参选就当上彭亨州行政议员,90年大选攻国会议席而当上副部长,从此陈部长是一步一步向他的理想推进。只可惜到了08年2月22日,他决定不参选而从此上岸的时候,陈部长没入主过教育部或2004年后出现的高教部。不知道陈部长可有遗憾,不过我相信他不会庆幸没接过这烫手芋头。

陈广才不上阵,接踵而来的是对放弃参选的诸多猜测,随手拈来有:他揭晓的健康理由、为巴生港口46亿事件困扰而名誉受损,有内里人“逼宫”之疑云,以及“和平方案”不和平之说。无论哪个原因,在波涛汹涌的政海里,能够“见好就收”未尝不是好事。惟我始终认为不管任何理由,他的决定表示他已经不是86年的他了,也不是后来当上副部长后的他。也许他的妻子、家人说得对,他其实从未进马大时就已经把生活卖给了马华,算一算至少有30年。人生有多少人可以活到七十岁?他一半的生命给了政治!虽然接近他的人都称赞他是红楼梦专家,我很怀疑他对红楼梦的记忆还会比得上苏伟妮。

妃呼郗!努力加餐饭。从政海退出来靠岸后,我希望他就别在红楼做梦了。红楼梦政治曲折以悲凉贯穿始终;把红楼专家的光环卸下,归还给中国吧。没有保镖,只有家人的日子,除了含饴弄孙之外,我建议他在悠闲的时候看一看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

不知道在没有保镖的日子里,他可会与我联络得上?他还欠我一餐在怡保路某蚬壳标汽油站旁的一条窄狭小巷里的酿豆腐。我想,很难。何况人似是、物已非,如今,
增江中学当年的校长梅发财先生也已经作古了。这家酿豆腐档已迁移了,新环境舒适多了,就在2007年建好的泗岩沫路和大使路高架公路一带的一间洋楼改造的店屋里。即使我们还有机会还有心情前去,味道已经不是当年的味道了。无论如何,若有机会,我还是要告诉他我怎么向马来学生和印裔学生解释邓丽君《甜蜜蜜》里的熟悉的“熟”,唱的是“shou-2"而说时是“shu-2”。今时今日他自己唱的时候,选用哪个音,还是“左拥右抱”管它哪个音都无所谓,顺其自然就好?

22年的奔波,他上台唱歌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从《甜蜜蜜》、《你怎么说》到后来的《恰似你的温柔》、《最后一夜》(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竟然把钟玉莲老师的“必唱”夺了过来)越唱越多,据说他的唱工也越来越专业,直逼韩春锦先生。如今他退了下来,我就给他点
龙飘飘的《挽回》……消遣消遣一番。

后记:24日晚上9.30想写一些东西时,看到洁欣的留言。我重看记录,略略修改了一些句子,而年份确实写错了,不是2003而是1983年。谢谢洁欣。人生数字真的那么巧:25年、四分之一世纪、半个人生……。

选民与考生(学生)

曾经有个进修英文硕士但不曾在学士课程选修我的课的华裔生,由于时常在走廊上碰面,所以久而久之就会聊了起来。他和他的同学都不满某些老师的态度。上本科课程时,他本身就堆积了“私下的怨气”包括老师喜欢照本宣科,不然就列出很长的参考书单;辅导课就爱指示做报告,可是从来没指导、没提供观点或评论等。我觉得奇怪,在大专里,在学期末学生都有机会评估每个科目,由于是在网上进行评估,老师并不会也无法针对给他恶评的学生来个秋后算帐啊!他的答复是得到不太理想评语的老师中有些委实没风度--当同学们在学期末上网评估课程后,那些老师就在 最后的几周上课时开始发表威胁论。结果是他们班的成绩跟其他科目的比较普遍上不理想。我心里先是震惊不已,一想才了解这些老师肯定不知道谁批评他们,所以施出杀手锏:宁杀错,不放过。

“那你是不是给他们恶评的其中一个呢?”
“老师,你不要害我啦。你自己猜就好。”
“可为什么你们不直接向课程主任或院方反映呢?”
“噢,我们肯定'站着游水',不死翘翘才怪!“
“事情过后,你们难道可以避免不修他们几个的课吗?”
“尽量不修他们的课,除非是必修的咯。”
“我知道当中XXXXX〖抱歉,家丑不可外扬〗三年教三个科目……”
“她还有其他一些,开始上课时就警告我们有事要找她先。”
“先什么?”
“先'倾'啦”〖'倾',粤语,聊、谈之类〗,有时她会拿些tidbits请我们。”
“糖果?”
“我们说不要糖果,她就拿tidbits来。”
“后来觉得她怎样?”
“什么怎样,她还是衰的。三不五时暗示我们。”
“叫你们懂得做人?”
“Err…所以,我们后来就给XXXXX很高的评语咯。"
“喂,这叫着为虎作伥。”
“什么伥?老师不明白啦……”
“老师明白。助纣为虐…明白吗?算了别管什么伥什么虐,总之你们根本是鸵鸟……”
“老师,我知道……”
“知道什么?她拿过pengajar cemerlang,对其他尽责的老师很不公平, 你们……”
“Sir,不要激动。但是我们不敢跟成绩过不去喔!"
“你…你们会给学弟学妹洗脑吗?”
“当然,我们一早就给他们tips咯:谁是不可以得罪的!喏,XXXXX啦,YYY,ZZ。”
“……”
“老师,你生气啊?”
“生什么鬼气,我只是无话可说。"
“说啦,不然不明白。”
“你会不会华语?明白什么是'无'?”
“老师,那我上课啦,bye-bye。”
“新年什么时候回?”
“咦,老师要请啊!”
真的气炸!

如今上硕士课,他无可避免地遇上了她。他是度日如年,因为硕士班节节都是报告、呈献。

上述情况是发生在大专校园里的真人真事,并非杜撰。五年前当学生评估课程未电脑化前,更经常听到老师不听从指示,在学生面前看他们填写评估表,甚至老师自己收回填妥后的评估表,才交去办公室。我称之为三级校园白色恐怖。

如果把学生(考生)的心态和学习过程的“爱恨情仇”跟选民的心态和投票过程的“喜怒矛盾”相比,我发觉是十分相似的。因此,“悲剧”会演了又演,坏蛋永远得以升天!

有时我发觉很多事是自取其辱。我无话可说。

2008年2月21日星期四

中文疑云后续


2月18日星洲日报刊登了马来西亚高教部副部长翁诗杰对拉曼大学面对录取毕业自中国、台湾的大学生难以被接受进修中文硕士学位的难题所作做的回复。我的另一个疑惑是马来西亚私立大专没有受任何条例的管制,真的可以自由鉴定学术资格录取学生吗?有谁能够帮忙证实翁部长的话呢?
至于马大批准不批准采用中文书写硕士或博士论文的课题,显然球是踢给了馬大的“系”、“院”或“评议会”三个单位了。问题是马大的有关单位到底是采用哪些准绳来决定学生可以不可以用英文、马来西亚文、中文、泰米尔文、阿拉伯文等等写论文?这问题该由谁来回答?
2月19日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当局却带来“不知搞什么”的简短声明,认为“最近”的“新闻报道”是不符合事实,是“误导性”的。为何不直接告诉大众是针对该大学中文系系主任与星洲日报记者之间的访谈所作的澄清,以免读者捕风捉影?我不相信林老师会胡乱发表谈话,因为林老师为人言谈十分谨慎,他也不可能不清楚马大文学院中文系在2006年发生的风波(该风波导致了马大现任校长指示当时的中文系系主任苏庆华副教授必须在文学院院长的陪同下到当时的交通部向交通部部长陈广才道歉并说明苏教授曾经就中文系面对的困境的课题向也是身为马大中文系毕业生协会主席的陈部长是具误导性的)。因此,拉曼大学当局应该正视林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并从旁协助拉曼大学中文系得到更好、更健全的发展,建立响当当的声望,不只可以跟国立的马大中文系比美,甚至可以取而代之。这里期望林老师的发言事件不会演变成2006年马大中文系的版本,也盼望拉曼大学当局不会因为“政治因素〖马华与拉曼大学是息息相关的〗”而忽略了事情症结所在。

把两篇报道(皆扫描自星洲日报)原文刊登的目的是让大家可以对事件的发展有所了解并自行下评论。

反感的照片

图片来自星洲日报2月21日头版。

这纯粹是我个人的潜意识的反应,与人物无关。若有雷同,纯属不一样

反感原因1:勾肩搭背
反感原因2:印度煎饼式的笑容
反感原因3:说明文字中的“亲切”
所有反感的原因加起来希望可以看到很诚恳的解决方案。

若说诚意,就干脆在大选期间“光明正大”而且“正正式式”地重新开放“旧日白小”,何必在乎别人是否把重新开放“旧日白小”的决定解读为送糖果来看待。国阵不是一直强调额外拨款、宣布增建 或搬迁华小,甚至资助独中等等行动并非是糖果或红包或礼物吗?否则所有拨款,发布增建、搬迁华小的消息还是无可避免的根本就是大选“前”的“真正糖果”。

我只希望想好好读书的学生有个教与学都舒适的环境可以好好地读书,累了8年的人都可以好好地休息。

希望2008年是马来西亚全民真正和谐的开始

2008年2月20日星期三

叫人心寒--论“只有执政党才能获得拨款”

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务大臣基尔在2 月18日表示在1999年每名雪兰莪州国阵议员只能获得5万令吉的拨款,如今已增加至50万令吉,其中有超过45%作为学校拨款用途。他扬言只有国阵议员才能享有这笔拨款,以协助其选区内的学校发展。

言下之意,如果人民要有种种便利好处,只有选国阵。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言论。我们须知道马来西亚全国大选采用的是简单的多数票(即使是一张)方案来决定胜败的。依照基尔的说法,A区如果由国阵议员获胜,而国阵议员和对手所得的选票刚好是51:49,A区会有50万令吉拨款;B区如果有在野党获胜,而在野党议员和对手所得的选票也刚好是51:49,B区将不会有50万令吉的拨款。这是哪门子的学问?请问:B区的人民不是没有支持国阵呀!B区的49%选民为何不能享有发展的便利?吊诡的是A区的49%选民其实没支持国阵却可以享受拨款。若要求公平、公正(只是国阵标榜的口号,当然业是大家都向往的目标),那么是否要找出来区里谁支持国阵的才可以得到糖果/红包之类的呢?可是谈到学校拨款,棘手的是学校里的家长、老师、校长等都是支持国阵的吗?尤其是家长,如何确保他们都是国阵的粉丝?是否要求家长填表格说清楚到底他们的票投了给谁?再说,如何确保区里哪一户人家封阿都拉为偶像,哪一户是林吉祥的忠臣,哪一户是安华的拥护者?如何确保一户人家里,有投票权的都全部支持马来社会称为风流财子的哪级呢?……到最后如何确保只有真正选国阵的才享受拨款好处呢?

从政者的言论反映了他的思维、他的人格、他的肚量。国家的钱都是大家,不管是执政党党员,还是在野党党员,还是独立人士,贡献/打拼出来的。简单一句,税收是大家,不管是执政党党员,还是在野党党员,还是独立人士,都要付的。因此,一旦大选过后,执政的那一方还是要照顾全民(这可是马来西亚首相领导的国阵的 visi 和 misi),公平来说,任何议员,不管是执政党的,在野党的,还是独立人士,都必须也有权获得相同的拨款来发展他的选区。
接下来的日子,就由那一区的各政党党员好好向选民表现他们各自的服务素质,以期来届大选,该区选民考虑让现任的议员连任,还是投向他的对手。

否则,在野党党员当选的选区的选民有必要赋税、应该赋税吗?

我叫你答: 为什么 赋税

2008年2月19日星期二

我看《2月19日NTV7下午5.40华语新闻-何国忠访谈》

在下午5.40NTV7华语新闻播出何国忠先生的访谈。记者的提问主要是围绕在1。根据民间传言,何国忠放弃马大中国研究所所长的职位参加马来西亚全国大选是为了当副部长;及2。学者参政的背景。
当然,何国忠先生把两个话题放到学者参政是因为生活环境有所更改而有了新理想。依据何先生表达的话语,我的 解码是他本来在马大当副教授是为了研究和传播知识给后进,但是物换星移,周遭或外来因素可能刺激而改变他的抱负,如今他真的改变了志向,决定参加政治;而这决定也许能够让他以另一种方式来服务社会。
说起来,学者参政应该不会带来惊奇或惊喜因为自古以来做官的或参与政治活动的哪会没有学者?苏东坡、王安石不是吗?鲁迅、周作人不是吗?李远哲不是吗?专业人士算不算学者?在大学教书的、做研究的肯定是学者吗?学者是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和成就的人,“一定”其实是很含糊的字眼,没有指定的质量或数量或数目。你能说魏家祥不是学者吗?你能否定马哈迪、李光耀的学者身份吗?所以,学者要/会走进政治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为何何国忠先生参加政治引起媒体的“炒作”?是因为他代表马华公会参加大选?为何不访问刘镇东先生?是因为他不够学者的分量,他没有伟大的著作或研究,还是因为他参加的是在野党?

校园的传言是何国忠先生虽然之前贵为马大中国研究所所长,同时属于文学院东亚研究系副教授,也曾经跟随马大校长和高教部部长到中国进行教育交流之旅,但是似乎不太受大学当局的重视,对他几回申请擢升为教授也没有任何正面的回应。其心情的失落可以预料得到。此其一。我们也了解何国忠先生原本是中文系的老师,其中出现人事问题,而让他"流落”在东亚系。很奇怪的是到了今日他还是无法返回中文系发挥他的专长。其心情的落寞也可想而知。此其二。他在中国研究所做事,自然认识其他领域人士包括政治人物,尤其是马华、华团等。因此, 他可能就如马华公会总会长黄家定所说,他认为何国忠留在大学只是浪费人才,所以邀他“坐火箭”参加大选。此其三。总而言之,何先生参政是"怕人才流失“的因素。

至于何国忠先生是否想当副部长才参选一事,我认为我们应该反过来看事情:若何国忠中选了,单靠国会议员的津贴,可能无法维持一向的开销和往后议员办公室日常经费等,所以以国会议员加副部长的薪金才能有说服力让他卸下副教授的职位,接受马华的献议吧。当然这只是推测。

也许有人问:假设何先生没那么幸运地落选,那怎么办?我认为马华必定早就拟好妥当计划,如果真的不幸落败,别忘了马华还有拉曼大学啊?何国忠先生大可不必担心没有后退之路,他还可以到拉曼大学中文系当教授。这应该是促成他有了颗定心丸而毅然参政的第四个因素。当然这也只是猜测。

学者参政,我们都乐观其成。至于选民要不要学者,他们对于学者的看法,那不在我讨论的范围了。

此时,忽然听到电视台播报,开心果沈殿霞今早离开了我们……,心里一阵酸,头脑清醒了过来,难道刚才我在梦中?……

我谈翁诗杰

, rú,有“柔”的意思。根据《说文解字》,儒是术士之称,从人,需声。《现汉》第1159页儒指(1)儒家;(2) 旧时指读书人;(3)姓。词条方面,儒将、儒商、儒生、儒术、儒医等都跟儒家、读书人有关。而儒雅指的是(1)学问精深;(2)气度温文尔雅。通儒指博识 多闻的大学者。儒林旧时指学术界。 上述词条都含有正面的意思,不过根据百度百科,儒在古时候还有懦弱的意思(见http: //baike.baidu.com/view/265854.htm)--原来古代早期的儒其实还担任一项今人忽略的工作,百度百科的追根朔源(网址同 上)如此考究记载:

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一个特殊
社会阶层“儒”。 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
神职人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
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 种相对独立的职业。但是,由于这种职业地
位低微,收入也少,既没有固定的财产和收入,做事时还要仰人鼻息。所以
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即 柔,还有他们职业的原初性质,

'儒'这一名词的最早记载应该是在《论语·雍也》。孔子告诫他最得意的
学生子夏说,要当就当'君子儒',千万不要当'小人儒'
。可见,儒名的起源
应该在孔子之前。因为到了孔子时,儒这一阶层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形成
'君子儒'与'小人儒'两种派别。作为一个学派的儒家虽由孔子创立于春秋末叶,
但'儒'却起源甚早,《汉书·艺文志》及刘向《七略》均认为儒'出于司徒
之官'。太史公《儒林列传》曰:'秦 之季世坑士',而世谓之坑儒。……
类名为儒,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私名为儒;《七略》曰:'儒家者流,
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 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
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据此,'儒'实与初民社会交通人神的巫祝活动有关。 ”

儒在很早的时候没有什么地位,后来因为古代人们对巫祝十分敬畏、十分信赖,而儒与巫祝活动有关,渐渐地就拥有较高的地位。从孔子谈儒开始,儒就成了读书人的等号。

和 学生谈儒商,和朋友聊起韩春锦,就自然地会想到翁诗杰。跟翁诗杰全然不熟悉。还在大学时,只知道有人提起:那个刚刚上巴士的就是翁诗杰,顺着同学手势望过 去,没错是有书卷气。七八十年代马大流行中文系淑女配工程学院的才子,他学工程却以文章出名,但是就从来没见过他向中文系的女同学放电眼。

比 较近距离看翁诗杰也是在Mahkota的某年中秋晚会舞台演出的时候。翁先生致词采取左右开弓的策略,既体现亲民(尤其学生)精神、批判某政策偏差,又讽 刺在野党的“只能讲不能做”的作风。再一次较近距离看翁部长是在新纪元学院里,当时他在2007年汉语桥复赛致词后,接受记者的访问。他从容不迫和滔滔不 绝地发表言论或回答提问的态度让我认定翁部长必定时常手不离卷,奉行终身学习者。从担任高教部副部长开始,他出席大专生活动时一再提醒大专生应该向高教部 申请办活动经费。他的“呼吁”间接鼓励大专生推动更多课余活动,充实校园生活。出任高教部副部长以来,他曾策划了大学三语演讲比赛(唯此活动进行得不很妥 善)、与董教总联办汉语桥大学生汉语比赛、独立50大专辩论赛等。

翁诗杰跟其他部长级人物比较的确处处流露其敢怒敢言的形象,也标榜着他独来独往的行事作风。不过我始终认为翁诗杰是个杰出的知识分子,但还没到“儒”的阶层,因为:
1。他并不“柔”,甚至咄咄逼人(不温文尔雅);
2。 他敢怒敢言,但还没有敢做--大家只须回忆两件事:(一)华小干捞事件引发大震撼,可惜后来无法引爆大地震而不了了之!(二)对于要求废除大专法令的反 应,翁部长显得模棱两可。他还是不够大胆,否则华社斗士之名也该有他一份了。然而这已经足于让他得罪国阵里、马华里的“亲朋戚友”。3月8日马来西亚大选 过后,他会不会再作冯妇当高教部副部长呢?我的预测是不,不是翁诗杰不会在大选中胜出,而是他必然还会获胜,但他目前的上头“不是打发”先生会想再跟他合 作吗?若何国忠博士在此次大选获胜,相信如果“不是打发”先生还是高教部部长,那么他会要求何国忠作他的伙伴。那么翁诗杰会情归何处呢?我个人希望他取代 陈广才担任交通部部长!为什么?灵感吧!

读过他几本著作,即使是柔情的散文,还是可以感受到他的傲气,所以我还是认为他是知识分子的精英但还缺乏儒味。

2008年2月17日星期日

林甘效应--不可取代、似是而非,还是似非而是?

马来西亚马华公会总会长黄家定週六(2月16日)晚上在马华与华团领袖戊子年新春联欢晚宴上说,如果没有政治力量,马华若在国州议席中各输掉一半,那马华在內阁或州行政议会里讲话时,別人也就只听一半,到时吃亏的是华社,所以华社不能因为要发泄不满,而轻易的把手中一票浪费掉,届时再等5年就已太迟了。
我原本在黄先生还没提出他的看法时,就这个论点拟了草稿,不过由于我想先谈我对翁诗杰的看法和书生从政的话题而把“不可取代”的观点押后发表。没想到16日的星洲日报言路版就有位署名尔尔的作者已经提出了他的疑问,我的看法跟他的不谋而合,因此,这里就直接把他写的原文摘录如下:


尔尔的文章写得好,尤其第3,4和5段,大家应该仔细咀嚼。

按照马华公会总会长黄家定的话语来解码的话,马华在国阵里是不能被取代的。一旦国阵只有一半的马华,华人的心声就只剩下一半能够传到巫统那儿去;没有了马华,华人的心声就完全无法传达了。这实在是似是而非,因为国阵在早期也没有民政,后来民政要加入国阵,国阵也接受了,因为民政对国阵来说是“槟州的代表”,对国阵所标榜的“联盟”、“多元”有利。所以,我们
假设马华被华人华社抛弃了,马华没有了代表性,国阵会要马华、会认为没有了马华国阵就亡了吗?巫统肯定会去寻找另一个可以或大概可以代表华人的合作伙伴。又假设以华人为主的在野党民主行动党真的取得辉煌的成绩,有了华人代表的光圈,而民主行动党最后又依循当初的民政党所走的路线申请加入国阵,从在野党变成执政党的一员,你说国阵会不接受吗?或者国阵自动请缨邀请火箭加盟,你认为没有这个可能吗?别忘记国阵也曾经说过会考虑回教党加入国阵的申请!换言之,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被取代的,对不对?

尔尔文中一句:“华基政党能有什么谈判筹码?”确实点出了马来西亚这个号称多元种族组成和标榜以拥有多元文化为荣的国家里第二大族群--华 人的无奈。如果有机会访问民间普罗大众,相信马来西亚的华人选民和考生一样都拥有相同的心态。怎样的心态,我下回谈。

中文疑云

星洲日报2月17日国内第18版刊登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林水檺博士的谈话。林主任提及毕业自中国和台湾中文系的马来西亚人无法顺利入读拉曼大学的中文系硕士班,因此呼吁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批准该大学中文系直接录取毕业自台湾著名大学中文系的马来西亚学生进修中文系开办的硕士班。
这里暂且不谈马来西亚公共服务局鉴定文凭资格的谬误态度或偏差。从林老师的谈话中,我对两件事情特别感到迷惑:
1。文中提到曾到中国或台湾深造的马来西亚学生难以顺利到拉曼大学进修中文硕士学位。若把台湾的问题暂且搁置一旁,就中国一方来评论,我看不出高教部不批准的症结所在。据说马大已经有来自中国的学生修读经济本科学位,Mahkota去年就来了一批就读。而拉曼大学以外的私人大专如汝来学院、英迪大学等几年前开始就有来自中国的学生就读。换言之,他们都是以中国的高考文凭(对不起,不很肯定)来马来西亚进修文凭或学位的。也就是说:他们的学术资格应该是所谓的
“相等于”,并不需要持有如SPM文凭。这情况就好比在拉曼学院深造的学生(如在School of Business Studies就读)毕业后可以拉曼学院的证书继续到拉曼大学进修学位一样,不一定得有马来西亚高等学校文凭(STPM)。如果我的推断没错,那么即使中国、台湾采用的大学学位“分级制度”(美国制)和马来西亚的(英国制)不同,高教部应该可以让拉曼大学采用“相等于”的方法来录取毕业自中国的马来西亚学生啊!更何况拉曼大学属于私立大学,高教部更加不应该限制“私人”的发展。马来西亚想成为东南亚教育中心,若不能开放国立大专的录取自由权,就应该让私立大专来圆梦!

2。文中也提到马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大学(马大)至今未批准硕士生使用中文写论文。自从2006年发生马大中文系前系主任苏庆华副教授被认为据说是发表“误导性”言论,而不被续任的事件,并在被委任的张丽珍副教授的领导下“重组”中文系、马大与中国几所著名大学签署备忘录,甚至马来西亚高教部承认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中文系学位(
也等于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老师的资格、地位是受肯定的,这两所大学的老师理应可以被邀请批阅论文--他们的学术水平是符合专业条件的)之后,我一直认为在马大中文系进修硕士学位自然在选择中文作为书写论文是必然的、顺理成章的。即使碍于修订条规可能需要一点时间,不过事在人为,所以“用中文写”理应不是很大的敏感问题(--这里延伸出来的会是为何中文永远是“敏感”的?)。更何况想进修中文的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多,如果在“过渡”时期所有申请者都当作个案处理,难道不行吗?个案这个词常常被政治人物、教育界高层如大学管理层引用来解释他们自身的所作所为,所以如今个案拿来用在学生身上就不行吗?我相信林水檺老师的谈话是有根据的、是绝对可信的,就不知道最近还有没有申请进修中文系硕士或博士(想像应该更不可能会被批准)学位者当申请用中文书写论文时被“公式化”地拒绝呢?到底这件事应该问中文系系主任还是文学院院长还是大学副校长(学生事务?)还是校长还是高教部高层?

记得马来西亚教育部部长曾说过增建华小不是敏感的问题,那么马来西亚高教部部长会认为中文的发展是个敏感的课题吗?

2008年2月11日星期一

我谈韩春锦

韩春锦宣布下届马来西亚全国大选不寻求蝉联国会议员。
这消息并没震撼我因为我始终觉得教育部副部长韩春锦并不适合在政治圈里打滚。
我始终认为韩春锦先生倘若在学校里会是个很好的老师,可是这不表示他进入教育部就会对教育课题尤其是华人华文教育能够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或提供解决的方案。毕竟,他的上头喜杀目丁,才是决策者。 这个论调不是在贬低韩春锦先生的能力,而是建立在马来西亚的巫统形势比别人强的政治大环境的基础上的。
我始终觉得韩春锦先生有儒的气质。我对他的印象始于Mahkota的某年的中秋晚会。当时Mahkota的中秋晚会需年年筹款来筹募经费,而邀请政治人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盼望能够获得拨款来资助经费。韩春锦先生出席晚会的那一年,晚会还是在晚上举行(最近两三年,虽然称为晚会,却在中午举行,也许校方有意在往后把中秋晚会改成中秋“舞”会吧?)。当年的中秋晚会,韩部长的儿子刚好也在Mahkota就读,也参加了该届的中秋晚会舞台演出。因此父子同台,应该是韩春锦先生这一生中的佳话。他的演讲词政治味道较少,宣教的口吻也没有,所以听起来比较亲切。
我始终认为韩春锦先生缺乏政治手段。再跟韩春锦有比较近一点的接触是参与了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小组成员的活动后。近是名副其实的距离的近,一点是大家都在同一个会议室里。没有频密往来的原因,除了我在里头没说过十句话、理事会的许多活动还处于筹备或建议的阶段,具体的方案还在不断修葺中之外,韩春锦是教育部副部长,平时的活动已经安排得密密麻麻,若我们理事会小组成员有何问题都先跟副主席或秘书等讨论,再由他们和理事会主席即韩部长洽商。开会时,韩春锦先生给我的印象不深,就是一个会议的主持者和议程的决策者。印象较深的是为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筹募经费以便进行活动,他不得不接受马来西亚交通部部长陈广才先生的拔刀相助。陈广才先生一声号令,哈哈,确实比韩春锦先生的邀请解囊资助大十倍。因此,为表谢意,同时也让各小组成员聚集一堂互相交流,理事会就举行个晚宴。当晚除了一再证明韩春锦先生的好歌喉和见识他喜爱的摄影功夫,我个人的感触是韩春锦还是儒生,应酬、应付讨好商贾、说恭维的话等等他并不入流。相对来看,通部长陈广才名副其实地广阔,能在政坛纵横廿多年(从他正正式式入主算起),真的是后生可畏(陈先生的年纪比韩先生小)。
我曾想:韩春锦先生会不会厌倦政治生涯?有人说看韩春锦的相不是十全十美的,他眉宇间有点……,有点什么,朋友说不出来。何况韩春锦先生并非圣人,当然不可能十全十美,那么韩先生算是芸芸众“部长”中鹤立鸡群的一个吧。
我也想:在他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以来,至少有一件事是他办得对的,那就是在马来西亚各州教育署多设立了华文科督学。
不管我的判断对或错,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韩春锦先生依然是个儒生。

逆光

( bèi)形声字,从肉北声。意思有:
1。体后面从肩到腰的部分:~脊。~包。~影。
2。物体的后面或反面:~面。刀~。~后。~景。
3。用背部对着,与“向”相对:~光。人心向~。
4。向相反的方向:~地性(植物向上生长的性质)。~道而驰。
5。避开,离开:~地。~井离乡。
6。凭记忆读出:~书。~诵。~台词。
7。违反:违~。~离。~信弃义。
8。不顺:~运。~兴(xìng )。
9。偏僻:~静。
10。听觉不灵:耳~。
引申义:
11。 人用背驮(tuó)东西,引申为负担:~负。~包。~黑锅(喻受冤枉代人受过)。~包袱(喻有沉重的思想负担或经济负担)。
(摘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8964.htm)
背的本义有八成的意思是负面的、反面的。

根据百度,背的常用词组、短语有:
1。背包 bèibāo 用以携带个人财物的包或军毯包
2。背本就末 bèiběn-jiùmò 背离根本,追求末节(次要的)。又可写成“背本趋末”、“背本逐末”
3。背不住bèibuzhù 说不定,未表明的或非显然无疑的,也作备不住
4。背部 bèibù 由两肩和背上部共同形成的人的骨架的部分,这个部位最宜负重,如:随着年龄增长,他的上背部弯屈了
5。背场儿 bèichǎngr 背静的场所,如:他俩找个背场儿喝酒去了
6。背城借一,背城一战 bèichéng-jièyī,bèichéng-yīzhàn 在自己城下与敌人决一死战;也泛指最后拼死一搏,如:他主张背城一战;也作“背城”
7。背驰 bèichí 背道而驰, 如:这两个人的主张正相背驰
8。背搭子 bèidāzi 出门时装被褥、衣物等
9。背褡 bèida 背心
10。背道儿 bèidàor 不常走人的小道,如:注意别走背道儿
11。背道而驰 bèidào’érchí 朝着相反方向的道路奔跑。比喻彼此方向目标完全相反,如:像背道而驰,其实倒是心心相印。〖摘自鲁迅《坟》〗
12。背地里 bèidìli 私下地,不当别人面,如: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摘自鲁迅《孔乙己》〗
13。背篼 bèidōu 竹、藤、柳条等做成的背在背上运送东西的器具
14。背恩忘义 bèi'ēn-wàngyì 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义 ,如:背恩忘义,伤化薄俗。——《汉书·张敞传》
15。背风 bèifēng 风不能直接吹到
16。背风港 bèifēnggǎng 即“避风港”
17。背风面 bèifēngmiàn 远离来风方向的一面(如船、山或岛的),可以避风或浪,如:较小的船只紧靠在高高的红树岛的背风面;或指背风的一边
18。背旮旯儿 bèigālár 僻静的角落
19。背光 bèiguāng 指光直接照射不到,或躲避光线的直接照射
20。背后 bèihòu 在…后面,如:书架背后;私下,如当面不说,背后乱说,这种作风要不得
21。背脊 bèijǐ人的背部
22。背井离乡 bèijǐng-líxiāng 背:离开;井:古制八家为井,引申为家宅;乡里。常指被迫远离家乡到外地谋生,如:背井离乡,卧雪眠霜。——元代马致远《汉宫秋》。也说“离乡背井”“背乡离井”
23。背景 bèijǐng 指(1)衬托主体事物的景物;(2)对事态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如:时代背景、政治背景;(3)后台,如:这个人有背景;(4)舞台背面的布景
24。背静 bèijìng 偏僻安静
25。背靠 bèikào 为使身体直而在后背披戴或绑紧的硬板。亦称“背甲”
26。背靠背 bèi kào bèi 指(1)部靠着背部,如:他俩背靠背地坐着;(2)不当面,如:先背靠背给他提些意见
27。背离 bèili 指(1)脱离原来的、通常的、正常的或公认的轨道,如:明显地背离了传统道路;(2) 偏离常规、常轨、习惯等,如:由于形势所迫,不得不背离自己的逻辑原则
28。背理 bèilǐ 与常理背道而驰,如:背理寸步难行
29。背篓 bèilǒu 背在背上运送东西的篓子
30。背面 bèimiàn 与正面相反的一面,如:山的背面
31。背谬 bèimiù 同“悖谬”
32。背叛 bèipàn 背离叛变,如:他背叛了原来的阶级
33。背气 bèiqì 呼吸因受到刺激而暂时停止。比喻极为生气,如:听了这话,我差点儿没背过气去
34。背弃 bèiqi 违背并毁弃,如:背弃前言
35。背人 bèirén 指(1)隐讳不愿使人知道,如:他得过背人的病;(2) 没有人或人看不到,如:背人的地方
36。背山起楼 bèishān-qǐlóu 背着山建造楼房。比喻有损景物,使人扫兴
37。背生芒刺 bèishēng-mángcì 芒刺,草木、茎叶、果壳上的小刺。背上扎了芒刺,比喻极度不安。也说“背若芒刺”“芒刺在背”
38。背时 bèishí 指(1) 不合时宜;(2) 倒霉;运气不佳
39。背书 bèishū 指 (1) 背诵读过的书; (2) 在票据背面签名或盖章
40。背熟 bèishú 由于专心致志地背诵而熟知,如:被告知要背熟这首诗
41。背水一战 bèishuǐ-yīzhàn 背水:背靠江河,表示没有退路。比喻决一死战,死里求生
42。背水阵 bèishuǐzhèn 背水摆的阵,比喻处于死里求生的境地
43。背诵 bèisòng 不看原文而念出读过的文字,如:背诵课文
44。背向 bèixiàng 以回避或后退为特征,如:背向反应
45。背心 bèixīn 没有领子和袖的上衣
46。背信 bèixìn,如:背弃信用
47。背信弃义 bèixìn-qìyì 背:违背;弃:丢弃。指不守信用,不讲道义。也作“弃信忘义”,如:背惠怒邻,弃信忘义。——《北史·周本纪》
48。背兴 bèixìng 交厄运或遇事不吉利——亦称“背时”
49。背眼 bèiyǎn 地方不易看见或不易发现
50。背阴儿 bèiyīnr 阳光照不到
51。背影儿 bèiyǐngr 人的背后影像
52。背约 bèiyuē违背原来的约定
53。背约毁誓
54。背运 bèiyùn 指 (1) 时运不好,如:他有一种预感,他又一次背运了。——《警察和赞美诗》;(2) 不好的运气
55。背着手 bèizheshǒu双手放在背后交叉握着
(以上词条皆录自百度百科)
大概四成的词条是属于较负面的。

一口气把所有有关“背”(第四声)的意思录下来因为一来可以学一学语文,二来最近看到太多心口不一、事与愿违的事件不断涌现。
(一)心口不一的事件:
1。大批大量的拨款:国阵政府一再潇洒地撒钱,不肯堂堂煌煌地说是大选的策略。
2。爽快地分发文件如地契之类:国阵强调是首相重视农耕的成果,一再要求不要把政府好意当作收买民心看待。
3。史无前例地增建华小:教育部部长往自己脸上贴金,打出成绩单:没有一位教育部部长曾经在任时增建那么多华小、没有任何教育部部长一次性地批准建立6所、搬迁13所华小,但是没有表明如果要这6·13落实,华人必须确保国阵在大选胜利,而且最重要的是华社必须向首相反映,大选过后,他非再担任教育部部长不可,因为:
3。1他和华社有密切关系--他的父亲和糖王是世交,他和糖王是忘年之交,只有他才有资格和华人华文教育拉上关系。换了另一个上任,6·13或许只是纸上谈兵,很难保证6·13会开花结果。
3。2按照马来西亚的政治历史发展来看
教育部部长这位子是平步青云地坐上首相宝座的关键踏板,若保住这“旺”位,华社就有福了,也许年年都6·13。
4。默默耕耘的成果、潜移默化的感化力量:马华知道此地无银三百两的道理,干脆把这闷葫芦打破,采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的心理战术,一天到一个地方公布好消息,将人人认为的糖果包装成三四年以来默默耕耘才有收获的榴莲,只是没有指明糖果小,比不上榴莲大,华人到底要糖果还是要榴莲,要榴莲就不要埋怨这三四年来看不到榴莲,因为先要有榴莲树(榴莲树可能要五六年才会茁壮成长吧?)才会有榴莲,而且榴莲不需要摘,熟了自己自然掉,自投罗网不是更好吗?换言之,马华实际上是要求华社必须相信潜移默化的感染力比用声音喊、用文字批的斗争强多了。

(二)事与愿违的事件
只是这一件就叫我痛心疾首不已。华总会长林玉唐先生在2月5日率领18名华总代表前往首相署会见首相,讨论华社的政经文教和治安的课题。据闻,会谈历时约1小时半,气氛良好融洽。七大课题当中引我注意的是:争取批准南方学院和新纪元学院升格为大学。关于这个课题,据说首相已经要求提供更详细的资料。没料到2月7日观看寰宇亚洲娱乐台的晚间新闻时,却惊闻报道首相在出席民政党新春团拜活动后接受访问时表示:“目前南方学院及新纪元学院不升格为大学,不过可以与其他教育机构联办一些课程。至于任何联办,就让有关方面与高教部洽谈。”
这消息不只是晴天霹雳,对我而言,简直是儿戏因为:
1。
林玉唐先生在受询问时认为他不清楚首相(在民政党团拜活动)的谈话内容,却说了个中肯的话:“中文已获得世界重视,若我国能有更多大学,对吸引外国学生也是有好处的,希望首相会考虑华社的要求。”但是仅仅两天,是的,两天,马来西亚的首相就可以做出决定了吗?
2。详细的资料能够在公共假期中呈上去吗?
3。新纪元学院已经多年跟其他教育机构,尤其是海外的大学,联办课程如文凭、硕士学位课程,而马来西亚首相一直表明他要 马来西亚人民说真话、他要听真话,但是种种迹象看来首相并不了解实况。
4。
2月5日会面所谈论的课题岂非很有可能都一一白费功夫了吗?

星洲日报作为马来西亚的华文报章大哥大,在报道这件事时却采用较低调的呈献方式,甚至标题只用了“首相:南院新纪元申请 升格大学交高教部处理”,刊登在国内新闻第3版。反观寰宇电视的马新社把这消息当作头条,直接了当地说:“新春伊始,首相带给华社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很想听听星洲日报编辑对处理这则新闻的看法。

2008年2月10日星期日

小小要求

也是根据报道,態度行动16自2008年1月31日展开以来的前后10天,共有120人车祸死亡,这数字与去年同时期比较减少31人或20%。根据交警提供的资料显示,全国在过去10天共发生1万203宗车祸,如果与去年同期的1万603宗车祸比较,也少了400宗。
这的确是2008年好的开始,好的消息。
死亡人数减少的因素有:1。警方执法奏效:警方在去年开斋节態度行动中吸取经验与继续延用有效的措施;和 2。公眾配合行动:公路使用者改变驾驶態度,注重道路安全。

我想起南北大道。经常在南北大道奔走的驾驶人士如果在晚上开车应该发觉除了在交通枢纽地带,大道两旁并没有街灯。要是遇到下雨,嘿嘿,有你受的了。很多时候,车祸也就发生了。记得几年前,有人提起这件事,而南北大盗的回复是设置街灯并不是他们的责任。换言之,南北大盗认为有了街灯,必定要付电费,既然他们没有义务装置街灯,当然就不必把钱“乱乱花”;从另一角度看,如果南北大盗装置街灯,那么谁付电费呢?如果叫过路者付,从来不在晚上在南北大道上开车的人岂非要大喊不公平?如果在街灯亮起的那一秒到街灯熄的那一秒行驶大道的人士才需要多付,那么要如何计算呢?是否等到电费单来了,才向过路者收费呢?噢,伤脑筋!所以,南北大盗不装置街灯是有理由的,不能怪他们!(?)

在大道上装街灯很难吗?是安全重要还是盈利重要?是人命有价还是电力宝贵呢?马来西亚的政府或者交通部为何噤若寒蝉,还是已经束手无策了呢?如果南北大道变成星光大道,那该多好啊!(会只是童话吗?)

又:总是觉得大型车辆如货车、拖拉机的车尾红灯看起来很小,灯光也不够光亮,这会不会是公路车祸时常牵涉了大型车辆的原因呢?

也算怕输

根据报道,一些驾车人士,在被救护车越过后,喜欢马上紧紧尾隨救护车,而且上述情况经常发生在巴生河流域,特別是在联邦大道。有时候,救护车越过车辆后,一些车辆反而加速,再超越救护车,好像是跟救护车赛。


我所看到的情况是:当驾驶人士听到救护车的笛声从后方传来时,自然会将车子尽量挪往一边让出一个车道空位。原本只有两个车道的马路,此刻就好像魔术般变成三个车道。这时,救护车就能够从腾出来的车道疾驰过去。这“空出来的车道”不会马上就消失,因为刚才挪往一边的车子没有可能立刻驶回原本走的车道。也就在这个时候,会有一两辆车子趁着这“第三空间”疾驰,看起来仿佛是紧紧跟随救护车了。其实他们知道如果跟在救护车的“屁股”,那么他们会很快地离开“车龙阵”,然后很快地到达他们的目的地。他们并不想跟救护车赛跑,也不是不甘心被救护车超越,他们只是“投机”!

有兴趣者不妨做个调查,看看我猜得对不对。

2008年2月8日星期五

三言两语:马来报说只有通过MCA,那民政……


马来西亚前锋报2月8日头版左下角有个SEKILAS…栏目。这SEKILAS应该是三言两语、简报的意思吧。原文如左。这则短文要带出的讯息可不少:
1。马来西亚国阵政府关注华文学校的发展,不过是通过其成员马华公会(
melalui parti MCA)。那么,这观点是否表示另一个标榜着多元但以华裔为主的民政党(Gerakan)无法向国阵的老大巫统表达华社的心声呢?如果这是事实,那么2008年的马来西亚全国大选,华人是否要认真考虑民政党所能扮演的角色呢?难怪在野党尤其是以华裔为主的民主行动党一直要夺下槟州,也许他们了解民政并不能代表华社向国阵老大传达意见,那么夺取民政在槟州的政权并不削弱华裔在国阵的代表权吧,反正国阵不听民政的话,他们听马华的!(?)

2. Sekolah Cina 到底包括不包括中学和大专?看内容,sekolah Cina指的是华文小学而已。如此定义恰当吗?完整的教育应该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若国阵政府关注的是小学而已,对于知识水平中等以下的华小学生是不利的。这群学生除了本身的华语华文掌握得不太好之外,使用马来文或英文也是个问题。假设他们可以在中学阶段继续以本身比较有把握的语文学习,那么他们比较容易吸收知识〖不谈特殊例子或个案〗。虽然没有正规的研究调查结果,但是25%华小生在中学阶段辍学,我相信其原因跟教学媒介语有很密切的关系。国阵在关注sekolah Cina的发展的当儿,应该关心华文独中的发展,因为照字面的解释,华文独中也是sekolah Cina。

3。马来西亚马来报章在报道华社消息时很小心翼翼地处理语文的课题。上述短文说明sekolah Cina吸引了非华族,其中
约六万马来学生在sekolah Cina就读。他们选择华文学校的理由是中文是世界商贸语文之一(bahasa perdagangan dunia),学习中文可以对他们将来就业有帮助。换言之,不是中文蕴含的文化价值观获得认同,也不是中文是世界沟通语文之一,而是中文拥有经济价值。为什么中文在马来西亚的地位不能名正言顺地成为马来西亚的语文之一呢?这个地位不会威胁英语作为马来西亚第二语文的地位,更不会抹煞位马来文作为马来西亚国语的事实。在地位的问题上,我们不得不佩服Prof Dato' Asmah(曾任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大学语文与语言学学院院长)的智慧,她把马来文、中文、泰米尔文和伊班文等编入马来西亚语文暨应用语言学系。简言之,中文是马来西亚的语文(bahasa-bahasa Malaysia)之一。这一行动是马来西亚其他政府大学--国民大学、博特拉大学、理科大学……无法办到的。

既然如此,为何要增建华文学校比登天还难,还要蒙“主”开恩呢?

三言两语:汉字是洪水猛兽?

马来西亚RTM2华语新闻播报方式进行改革,委实能一新耳目,不过总觉得新闻报道节奏还是慢了点,尤其是插播和摄影/取镜头的技术还有待改善。期望鼠年来了之后,水准也能“蒸蒸日上”。

今年特别抽空看一看其属下aifm电台精心制作的新年红包大会串。可惜的是,每当换节目时,在荧幕上打出来的节目名称并没有汉字,只有汉语拼音。譬如龙飘飘唱迎春,节目介绍是Ying chun。中文电台aifm成员卖力演出的贺岁舞台剧也竟然只有“Wu Song Da Shu"出现在观众眼前。难道汉语拼音比较“好看”?难道汉语拼音比较方便使用?难道汉语拼音对不懂中文华语的观众比较“方便”?难道RTM没有任何中文应用软件?难道中文组成员不会汉字(这个假设很“废”)?难道怕出现乱码、怪符号(这个假设不只是“废”那么简单)?难道……

此节目是预先录制的,因此后期制作时理应可以把汉字加上去。根据制作过程经验,节目是预先安排的,所以当我们观赏一些大制作或者演唱会,即使是现场直播,字幕还是可以按照次序,可以随着表演者或歌者表演时打出来。可见汉字没有不出现的理由啊!那,为什么汉字还是不出现呢?

这让我想起去年的农历新年前(即,狗尾巴开始缩短了,猪头还没出现时)两个星期,吉隆坡市中心路中间的街灯柱开始挂起小彩旗。当时我的眼睛看到了祝贺语后就好像外星人的眼睛一样发出亮光:哗,好啊!马来西亚真的对汉字不再敏感了,因为彩旗上就用汉字书写了恭贺新禧!可惜,到底是高兴得太早了,过了几天这些彩旗都不见了……原来马来报报道了这件事……。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经典精髓之一,汉语拼音的功能正如其名是注音。如果华人要保存他的文化的特色和根,汉字是非好好珍惜不可的。aifm的成员也许有职业操守在约束他们,他们属于有心无力的一群,但是马来西亚政府里头的华人代表理应不是“望春风”的一族吧?

2008年2月4日星期一

牛车水和车水路

离开一阵子,马国竟然热闹起来了。

除了乌节路,在新加坡似乎无人不去的是牛车水,而牛车水是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的唐人街。以下就套用早报的《网上旅游》,介绍新加坡(见http://travel.zaobao.com/fact_sheets/pages/chinatown.html)的牛车水:
“牛车水的马来名字叫“Kereta Air”,意思是“水车”。
早年的新加坡,并没有自来水设备的供应,而在安祥山附近有一口井,马来人就每天用牛车载水来去,故称为牛车水。牛车水区的形成与莱佛士的城市计划有很大的关系。1819年莱佛士登陆后,从中国南来的华人也日益增多,大部分居住在牛车水区,1828年莱佛士便将牛车水划为华人居住区。其中,居住牛车水的华人,大部份是广东人。在城市计划后,牛车水逐渐成为一个热闹的娱乐中心,除了各式各样的商店,街边也有许多摊位在摆卖,百多年来盛极一时。
从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在历史巨轮的转动下,牛车水的街边小贩、各传统行业档口,如:木屐匠、薄饼皮制造者、神像雕刻师、写信佬等等都迁走了,留下的牛车水旧建筑,经过翻新后,以崭新的面貌面向世界。"

然而,地名的由来有时候会有不同的说法,譬如根据新华网(见http://news.xinhuanet.com/food/2004-06/07/content_1474071.htm),牛车水,新加坡的唐人街,是新加坡华人集聚的地方。居于新加坡河南面 ,它是许多外国游客眼中的唐人街 。这儿少说也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是当年最最繁忙的地区,要看浓浓的东方色彩,传统的唐人风味,牛车水是一个好去处。这个地方的命名有三种说法:(一)在一个世纪以前,河水暴涨,淹没了这
邻近的大街小巷, 居民们盘了水以牛车载走,所以就有人称这牛车水
(二)当年这一带的居
民曾经以牛车载来水清洗街道,因此就将这地方称为牛车水;以及(三)当年的新加坡马来人常以牛车水将来自安祥山的水载来,故称牛车水

我倒是觉得新华网形容牛车水很有味道:“跟其他国家的一样,牛车水也是一个很华人的商业卖场,在这里有很多的小贩摊档,卖的货品应有尽有,非常的齐全人安在,风貌犹存,牛车水一路走来。它走来了 一阙繁华的歌,它很新加坡,它也很唐山。就在这里了,很唐山的新加坡、很新加坡的唐山,这就是新加坡唐人街--牛车水。”

有没有其他的说法?新加坡政府的非常新加坡网页认为牛车水是从1821年逐渐形成的(见http://www.visitsingapore.com/publish/stbportal/zh/home/
what_to_see/ethnic_quarters/
chinatown.html)。它说:

当时,从中国夏门、福建南下的第一艘平底中国帆船抵达新加坡。船上青一色是男性。他们就在新加坡河以南一带(也就是现在的直落亚逸街)定居。当时,在那儿的每家每户都得拉牛车到安祥山的史必灵路取水。久而久之,该地方就被称为牛车水了

值得一提的是牛车水并不是青一色华人居住的地方。牛车水内,直落亚逸街旁的阿布拉回教堂、桥南路的詹美回教堂和马里安曼庙,见证了新加坡多元种族和睦相处的一面。”


综合上述几个意见,用牛车取水是较普遍的说法,只是“非常新加坡”认为取水者不是马来人,而是从中国福建来的男人。

既然提到牛车水,不妨替它打个广告:到了牛车水,一定要去原貌馆。新加坡政府在非常新加坡如此介绍原貌馆:“
早期从中国南来新加坡的华人,过的生活都非常简朴。他们大多以店屋里狭窄又拥挤的一间间小木房为“家”。困苦的生活使得部分移民染上吸毒、抽烟、嫖妓、睹搏等恶习。牛车水原貌馆是一间经过翻新的三层店屋。尤如走进一条时光隧道,通过原貌馆里的各种展览品和口述历史,您可身临其境、清楚地了解早期华族移民的生活情形及他们的辛酸经历。原貌馆每个小时都有导游服务,带领您参观展览。除此之外,您也可到馆内的咖啡厅享用茶点,或到精品店选购精致的手制棉被、木屐等富有浓郁华族色彩的物品作为纪念。”(见http://www.visitsingapore.com/publish/stbportal/zh/home/what_to_see/museums/chinatown_heritage.html)

对了,其开放时间是周一至周日上午9:00至晚上8:00(最后入场晚上7:00)。如何到达?请乘搭地铁至政府大厦(City Hall)站(NS25/EW13),然后转搭地铁至牛车水(Chinatown)站(NE4)或乘搭61、80、197号公共汽车至桥北路。〖资讯时间结束〗

重点来了。听说(因为我还没到过)在靠近梳邦有个于2008年1月1日开张的牛车水,那个地方根据报道是一个商业地带,是很大的富有华人文化街特色的购物场地。我感到很纳闷:为什么马国要采用一个别的国家已经用了并且有其典故来源的地名呢?难道马来西亚人无法创出一个富有马来西亚风采和很马来西亚华人特色的名字吗?品牌在今日全球化的世纪是决定产品存活的关键,假设我们沿用别人的品牌,我们永远只能够活在别人的影子里,即使经营得再好,也只能屈居第二。如果非要拉上关系不可,不妨采用“车水路”,因为在马来西亚北部一个被称为槟榔屿(Penang Island)的小岛,岛上就有这么一条大路叫做“车水路”,而这条路有许多购物中心(见http://clearsky03.spaces.live.com/blog/cns!4B79E84387F1563E!654.entry的介绍)。那么,既有马国本地特色,还可以用一用“车”“水”等字,又不失其“购物”的意义,岂非两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