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原本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左边是“羊”,右边是一只手,“手持羊”合成的意思是进献。后来的金文、小篆基本上跟甲骨文相同。今天我们用的楷书却看不出“手”,因为小篆的“又”(也是“手”)在楷书里由“丑”取代了。因此,羞本义,或者说在古文中,是进献。那么,现代汉语里的害羞、羞耻里的羞如何跟“进献”拉上关系?答案是:害羞和羞耻的确没有任何进献之义,因为楷书里的羞,部件“丑”应该是音旁--读古文如果采用古音,羞和丑两字音相近。我大胆认为楷书的羞理应是形声字〖按:我的看法没获认同〗。
丑是象形字。根据甲骨文,犹如长指甲的一只手,后来的金文和小篆都以甲骨文为蓝本,只是把甲骨文的象形转个方向。当丑没有了甲骨文所背负的本义时,丑被借为地支名,即“牛”的位置,也可以指一天十二时辰之一(凌晨一到三点)。如此看来,丑何来“不好看、令人厌恶、坏”等含义呢?今日我们简体字的丑还包括了繁体的“酉鬼”。“酉鬼”是形声字,酉表声,鬼表意。古人认为鬼是丑陋的,所以形容”难看“的“酉鬼"属于鬼部。假如丑是因为含盖了繁体的”酉鬼“而拥有不好看的意思,那么丑原本就没有难看的意思了,对吗?然而丑的情况跟羞有点不一样。当我们读元曲杂剧时,总会看到剧本中称呼扮演滑稽,鼻梁上抹白粉的喜剧人物或反面人物为“酉鬼”。而这个“酉鬼”字,在当时就常用今天简体的丑来代替,从六书的法则来看,此举为“转注”,是一种借代,或称“省文”。换言之,即使没有繁体转化简体的结果,丑本身也有点“不好看”的意思。
从羞到丑,我的感触是当这两个字都加上“不知”并且出现在带头人、领导人的行为上的时候,身为平常百姓的或许只能眉头深锁,或许会啼笑皆非。
算了,那是文字学的领域,我不该越俎代庖谈别人的专业。我现在要评的是马来西亚的大专教育问题。高高在上的教官俱乐部其实明了国立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的难题为时已久,虽然常常出外考察,可是他们没有把握推行有效的解决方法。他们很早知道就在南方的小岛,那儿的大学鼓励在籍学生和外国大学或学术团体或社会团体进行交流交换计划,让学生体会异国文化和民情风俗,体验实际的社会生活。此外,学生也可以和岛内其他大专进行学分转移,了解个别学府的授课情况和学习范围的异同。他们固然知道在学习课程方面,岛国的学生可以主修物理,并在四年里发掘自己的兴趣走向自己的理想,也同时可以把零零碎碎的选修科目凝聚成副修。举个例子:由于选修科是跨领域的,一个专攻物理的也能够副修中文。如此一来,学生可以一石二鸟,文理兼备,也许他既具备了一门生活技能,又实现他的兴趣理想,或许他既坐拥理性客观分析事物的知识,又可以让实事求是的灵魂沉醉在感性情感丰富的文学或语言文字里以便平衡身心发展。讲得更实际一些,若某天他的专业无法为他找到饭碗时,他还有另一条道路去试试去发挥。换言之,这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机会增加了。当向这些高高在上的人提起时,他们很惊讶说:马来西亚有啊。可能我的眼睛瞎了,也可能我的耳朵聋了,至少在Mahkota还没看到、没听到。我该打听打听马大、理大、博大等等大有没有。
此外,他们兜了个圈子,竟然要大专老师写教案,照教案授课!如果老师稍微修改某天的议题或授课内容,他就必须修改他的课程纲要和教学内容,并说明原因。这命令让有创意有灵感的老师感觉到如果他偶尔在授课时“出轨”转换课题以便配合时事的发展让学生更接近社会的话,那他反而有类似掉进作茧自缚,跟自己过不去的感觉。〖这里不谈国立大专老师的素质问题,因为老师的质量是一个大课题,无法用三言两语来议论。〗此外的此外,他们又要大专老师有创意地教学,还建议采用研究式教学。很多老师误以为“研究式教学”是出个题目让学生找资料,然后到教室里表演〖注意:不是呈献论点而是演话剧〗!如此误解,只好怪部门推行outcome-based education以预测成果为本的教育制度,可是又没提供详细的资料,唯一的线索是“要能够训练学生的soft skills软技能”,大家就似懂非懂乱套一通〗让我们心平气和地想一想:要照教案教,又要有创意地教,岂非矛盾?要采用研究式方法授课,又要有神仙的本领来预测成果,岂非无聊?
丑是象形字。根据甲骨文,犹如长指甲的一只手,后来的金文和小篆都以甲骨文为蓝本,只是把甲骨文的象形转个方向。当丑没有了甲骨文所背负的本义时,丑被借为地支名,即“牛”的位置,也可以指一天十二时辰之一(凌晨一到三点)。如此看来,丑何来“不好看、令人厌恶、坏”等含义呢?今日我们简体字的丑还包括了繁体的“酉鬼”。“酉鬼”是形声字,酉表声,鬼表意。古人认为鬼是丑陋的,所以形容”难看“的“酉鬼"属于鬼部。假如丑是因为含盖了繁体的”酉鬼“而拥有不好看的意思,那么丑原本就没有难看的意思了,对吗?然而丑的情况跟羞有点不一样。当我们读元曲杂剧时,总会看到剧本中称呼扮演滑稽,鼻梁上抹白粉的喜剧人物或反面人物为“酉鬼”。而这个“酉鬼”字,在当时就常用今天简体的丑来代替,从六书的法则来看,此举为“转注”,是一种借代,或称“省文”。换言之,即使没有繁体转化简体的结果,丑本身也有点“不好看”的意思。
从羞到丑,我的感触是当这两个字都加上“不知”并且出现在带头人、领导人的行为上的时候,身为平常百姓的或许只能眉头深锁,或许会啼笑皆非。
算了,那是文字学的领域,我不该越俎代庖谈别人的专业。我现在要评的是马来西亚的大专教育问题。高高在上的教官俱乐部其实明了国立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的难题为时已久,虽然常常出外考察,可是他们没有把握推行有效的解决方法。他们很早知道就在南方的小岛,那儿的大学鼓励在籍学生和外国大学或学术团体或社会团体进行交流交换计划,让学生体会异国文化和民情风俗,体验实际的社会生活。此外,学生也可以和岛内其他大专进行学分转移,了解个别学府的授课情况和学习范围的异同。他们固然知道在学习课程方面,岛国的学生可以主修物理,并在四年里发掘自己的兴趣走向自己的理想,也同时可以把零零碎碎的选修科目凝聚成副修。举个例子:由于选修科是跨领域的,一个专攻物理的也能够副修中文。如此一来,学生可以一石二鸟,文理兼备,也许他既具备了一门生活技能,又实现他的兴趣理想,或许他既坐拥理性客观分析事物的知识,又可以让实事求是的灵魂沉醉在感性情感丰富的文学或语言文字里以便平衡身心发展。讲得更实际一些,若某天他的专业无法为他找到饭碗时,他还有另一条道路去试试去发挥。换言之,这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机会增加了。当向这些高高在上的人提起时,他们很惊讶说:马来西亚有啊。可能我的眼睛瞎了,也可能我的耳朵聋了,至少在Mahkota还没看到、没听到。我该打听打听马大、理大、博大等等大有没有。
此外,他们兜了个圈子,竟然要大专老师写教案,照教案授课!如果老师稍微修改某天的议题或授课内容,他就必须修改他的课程纲要和教学内容,并说明原因。这命令让有创意有灵感的老师感觉到如果他偶尔在授课时“出轨”转换课题以便配合时事的发展让学生更接近社会的话,那他反而有类似掉进作茧自缚,跟自己过不去的感觉。〖这里不谈国立大专老师的素质问题,因为老师的质量是一个大课题,无法用三言两语来议论。〗此外的此外,他们又要大专老师有创意地教学,还建议采用研究式教学。很多老师误以为“研究式教学”是出个题目让学生找资料,然后到教室里表演〖注意:不是呈献论点而是演话剧〗!如此误解,只好怪部门推行outcome-based education以预测成果为本的教育制度,可是又没提供详细的资料,唯一的线索是“要能够训练学生的soft skills软技能”,大家就似懂非懂乱套一通〗让我们心平气和地想一想:要照教案教,又要有创意地教,岂非矛盾?要采用研究式方法授课,又要有神仙的本领来预测成果,岂非无聊?
不过,还有更让老师心寒的,那就是如今大学生毕业就马上失业的责任却要老师来扛,老师需要探测市场的需要,跟“外面的人”打交道,然后依据外面老板的耳提面命来修正、修补、修订。要老师不时更新课程内容,与时并进是绝对正确的,但是要老师依照外面的人要什么而教,难道不怕把大专学府变成商店跟着潮流走吗?
我情不自禁把牢骚告诉他们,可是四周尽是喧叫声,十分嘈杂。于是我不得不大声地喊:
我 叫 你 听!
没料到,突然一道强烈的青色光线射进来,我感觉有物体飞打在我头上。
定晴一看,原来是一块青色的板,有一行青色的字:
我发誓!
噢,是行为守则。好吧,我就小声地讲:
我 叫 你 听。
得了吧,可恶的苍蝇!
1 条评论:
提起教案,我会发恶梦~
至于“研究式教学”~ 天哪~
我这儿的讲师就是要看你‘能耍什么把戏’,然后给点评~
结果一堆人在想出奇制胜的把戏来耍斧弄枪~ 这是哪门子的研究教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