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6日星期三

诚意 (+增订)

是形声字,从言,成声。字和声旁同音,有真心实意,不虚假的意思。让我们看看其声旁“成”,到底是何义?根据《字源谈趣》(陈政,2006年)第501-502页,
""的发展如下:


A图是甲骨文,是一把宽口长柄的大斧,从戌,加丨,意思是有了兵器(斧形武器),可以完成事情。换言之,凡事到了“丨”(丨在甲骨表示十,数字的最大概念),就有“完成”的意义了。B图是周朝早期铜器里的“成”的形体,与甲骨相似。C图就开始变形了,到了D图从戌,丁声,是小篆体(秦朝),也一变而成形声字。后来的E图是汉隶和楷书体,从戈,从“撇折刀”,定为会意字。
如此看来,诚虽然从言,成声,声旁“成”其实表意,因为完成可引申为办好、发展完善完备。所以,话(言)到了完善完备的地步,自然就不会虚假了。谚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里的“诚”(诚恳、诚实等)加上“精"可不就是真诚、真实吗?而后“”在古文里常带有真、实的意思。

话说最近教育部长常常把诚意挂上嘴吧,譬如要见这位大人需要拿出“诚”来。不过,很多人都不明白部长的“拿出诚意”的具体行动或动作是什么。我问了马来同事,他们认为“诚恳”应该是指态度谦虚、行动的背后没有其他不良的企图、所说的话是的、有根据的等等依此类推。我琢磨了很久,觉得以下两件事,不是单方面的诚恳能够让问题水到渠成顺利解决的,就好比婚事,需要双方的“无私的爱”。
1。董教总要求和教育部长会面之事。站在教育的立场来衡量,我认为教育部长不妨先仿效一直以来教育家采用的当学生有何不足之处、有何犯规的地方时,教育部的立场总是用爱心来感动对方的大原则。我们向来都不赞成用体罚,那么教育部长何不先展示“爱心”,接见对方呢?当彼此有了初步的肉体(意思是面对面)接触,相信比较容易破冰。而破冰不就是教育部常常吩咐老师执行以便和学生沟通的先决又有效的条件吗?
2。白小的事件。七八年前,或许在搬迁、重建、新建等问题上都有千丝万缕难以解释的“误会”,不过七八年了,我觉得教育部长(事件历经两任部长)可以看出华社的意愿、华社和华文教育的困境和华文在马来西亚的地位,并且考虑马来西亚华文也能在提升马来西亚的名声上贡献一点棉力的事实。以这种种现状的“真”和华社的“诚”,部长理应不难衡量白小的地位了。教育部是决策者,主动权的确是落在教育部长的身上,因此就算在白小的事情上部长自己认为华社的一些人有错,为何不用教育大原则“爱”来感动他们,而要用七八年的时间来“体罚”他们呢? 我期待教育部长会认真看待华社的态度的和经过时间证明的

讲到“诚恳”,也就是“真”、“实”,其实当今首相都一再表明了他要人民说真话。首相要听真话,那么他的内阁成员当然是马首是瞻(忘了告诉大家,每当想到首是瞻总免不了想起来西亚前首相迪),也必定乐于听真话。说真话有时难免会刺耳,但是国家带头人应该有肚量,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诚恳”就得有容纳异于己见的勇气。很多数据都说明了真话,如华小的任务和贡献、华人与华文的关系、华文与华族思维的关系、华族思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族群传统文化与多元国家发展的利害关系。而从人到文化的进值过程中,用华人(至少百分之九十的华人都会华族方言,而华族方言和华语华文犹如唇亡齿寒的关系无需再短话长说)较容易了解的语言来汲取知识常识肯定会比较方便,而通过自己较有把握的语言来了解道德文化业肯定会比较有效,也比较有说服力〖按:我都用了“较”“比较”,不谈所谓的“例外”的个案的情形〗,也许有潜在意识会制造社会问题的华族青少年就能减少,那么华社这一边的社会问题减少了,马来西亚的健康状况会改善也就不言而喻了。一旦配合其他族群个别的努力,运用同样的方程式, 马来西亚的整体健康状况,如要达至零度犯罪的宏愿,相信会令人满意。〖这是老师譬如我本人在教导学生写作文时,常常举一反三,口若悬河,很兴奋地讲述连锁效应的必然“答案”〗

时间荏苒,岁月不待人。2008年已经过了两周。也许部长正在忙着部署全国大选的策略。我还是希望教育部长能够拨冗看看一下民间的奏本,用爱心来应对华社的诚恳之心。同样地,华社也会用爱心来应对部长的诚恳之心。教育没有本钱消失在时间的河里。

增订:忘了要点一首歌给部长听:旋律优美的梁静茹“勇气”。

没有评论: